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林则徐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8 23:19

林则徐论文3000字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

  江之宜

  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深情诗作,烛照着中国从古代向近代转折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光焰。

  林则徐一生写诗,众体兼备。《林则徐全集•诗词卷》 (以下引诗均据此),有他摘集的联句,如“读书破万卷” (杜甫),“落笔超群英”(李白),“千古风流有诗在”(黄庭坚),“诗名官职称双好”(杨万里),既是赞颂前贤,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的期许。游国恩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的诗主要是政余抒情和官场酬和之作。在粤东查禁鸦片到谪戍伊犁时期的部分诗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对投降派的指责和愤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常不去口’的著名诗句。他的描写西北关山形势诗作,如《出嘉峪关感赋》,气魄雄浑,格律严整,足以表现其深厚的功力。”评价精当,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揭示了林则徐诗的主要特征。

  一

  从历史发展看,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到了封建末世的19世纪中叶,英国人用先进科技装配的战舰直扣古老中国的大门,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伟大斗争的序幕,林则徐的诗吹响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斗争的号角。

  从鸦片战争到谪戍新疆,是林则徐爱国情怀流露于诗作的最集中、最强烈的时期。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途中写诗给友人: “朅来衔命驾锋车,要与愚氓洗鸩毒。欲挽颓波力恐微,试想燎原害诚酷。”他痛感英国走私鸦片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绝续,决心铲除此害,但又预感任务艰巨,深怕烟毒蔓延成燎原之势。所以他一到广东立即雷厉风行,与毒贩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正确的策略和严密的部署,赢得了威震中外的虎门销烟的胜利。邓廷桢豪情激荡地赠诗林则徐,描写这一壮举的气势:“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答以“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负气如虹”,抒发同仇敌忾、气贯长虹的爱国壮志。

  然而不久,事态便急转直下。英国侵略军在广东挑衅,受到林则徐领导的广大爱国军民坚决抵抗,未能得逞转而北犯浙江定海、天津大沾口,直逼北京,威胁清朝最高统治者就范。原来支持林则徐的道光皇帝屈服于压力,倒向投降派,无端指斥林则徐“轻启边衅”,并派琦善继任两广总督。琦善一反林则徐所为,拆毁工事,遣散兵勇,媚敌求和。林则徐尽管身处逆境,出于爱国赤忱,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他发动爱国士绅力促广东巡抚怡良上奏揭露琦善私割香港的卖国罪行;他深入抗英前线,作“亡羊补牢”的种种努力。但事权易手,回天无力。一度威慑敌胆的虎门陷落,关天培殉国。噩耗传来,林则徐悲痛欲绝,挥泪含愤撰写了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诗情如烈焰,喷向自坏长城、陷爱国将领于绝境的投降派。

  在被贬赴戍的漫长征途上,林则徐回首往事,瞻望前尘,百感交集,发而为诗: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身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过涉占灭顶,坎壈乃自取。
  斧锧尤可甘,况仅魑魅御。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食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这些诗,以鲜明的对比,凸现了林则徐在个人厄运与国家危难之间的感情倾向。他不畏玉门关外,绝塞荒途;不惜身御魑魅,万死投荒;不避斧锧之诛,灭顶之灾;念念不忘的唯有祖国安危,一心所系,全在力挽狂澜,制伏“犬羊”,消除“金革”,澄清中原。诗人一路行来,思绪万千,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反复致意,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便迸发凝聚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富含哲理和诗情的最强音。

  这些诗,还反映了林则徐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面临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咄咄逼人的武装侵略,危机深重的清醒认识。“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看起来是自谦自责,实质上含蓄着对投降派误国卖国的愤照。因为林则徐深信“民心可用”,“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在军事上,主张“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做到“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长策”,可惜不为最高当局所用,以致落到“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的无奈境地。林则徐感伤“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慨叹“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尽管自己“未雨绸缪”,备战抗击,但多方掣肘,战事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林则徐遥想“烽火照江南”“江东战鼓声”,深感外患加深,国势殆危,自己又被革职流放,报国无门,所能做的只是提醒“须防”列强“蚕食”。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自念一身休咎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前事可悲,后患又大,每一思之,心肚欲裂”。这是历史给一位民族英雄造成的悲剧,也反映了那段屈辱、痛苦的历史投射在林则徐诗里的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林则徐36岁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到66岁以钦差大臣赴广西,病逝途中。除了贬谪新疆三年,长期担任地方高级长官,直至封疆大吏。他满怀“民惟邦本”“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每到一地必察访吏治,关心民瘼,对处于苛政、租赋、天灾重压下的百姓,有着深切的了解与同情,千方百计地施仁政,纾民困。对林则徐来说,忧国与忧民,爱国与爱民是一致的。所谓“上酬国计下民生”,这在他的诗里有多方面的体现。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写了一首为江苏布政使陈銮的祝寿诗:

  频年水毁又金饥,凭仗仁怀与护持。
  清溉廉泉官贷粟,寒冲虐雪行路糜。
  流亡渐息穷途泪,腓字全收隘巷儿。
  天意能回民命赎,累君新鬓也成丝。

  诗里写江苏采取捐赈、平粜、施粥,收养流民,抚育孤婴,痤埋死者等措施,使流离失所、濒临死亡的灾民稍得缓解。赞扬陈銮,实际上也是林则徐抚苏的施政写照。特别是“天意能回”一句,包含着一段曲折惊险的政治经历。1833年,江苏大水,岁饥年凶。此时,道光帝还下谕旨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林则徐眼见“吴民旦夕就毙”,忧心如焚,“终夜辗转不能已”,上奏痛切陈辞:“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朴,法令亦有时而穷。”道光帝无奈,只好同意缓征。传说江苏百姓闻讯,“皆磋叹聚泣,庆更生”。林则徐却为此担了“将来侍有应得处分,自当独任其咎”的风险。这个出名的“单衔上疏”事件,是林则徐忧民爱民思想最光辉的闪现。

  在贬戍西行路上,林则徐仍然心系百姓。当他经焉支山、出玉门关,亲见“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荒村几人家,如棋剩残局”一派民穷财尽的荒凉景象,不禁夜守孤灯,黯然神伤(“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在新疆,林则徐已经是60岁的衰病老人了。他亲自督率民夫,垦荒开渠,力图裨益国计民生,加强备边防边。他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所作组诗《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中,多侧面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穷愁的生活条件,“穷户仅开三尺窦,至今依旧小门闾”;“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他还用维吾尔语音译入诗,“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借债者,本钱谓之阿南普,利钱谓之巴郎普——这是林则徐本人对诗的注释,揭示了回疆贫民在利滚利的高利贷剥削下,债台高筑,生计日蹙的悲惨遭遇。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槛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北疆,行程三万里,赢得了兄弟民族的爱戴。如他诗中写的:“浃岁锋车遍十城,花门嫠面马前。”像林则徐这样长期担任封疆大吏的高官,虽谪处“江湖之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疾苦却还是那样萦绕于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仅见的。

  1849年,林则徐自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已到了“宠辱皆忘”的垂暮之年。他那颗殷殷忧民之心跃动不已,即使临近生命终点,还写出了“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的感人诗句。

  林则徐关爱人民,必然会把注意力投向“牧民”的吏治。他在《答陈恭甫前辈寿棋》这首诗中写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对如虎扑羊般残民以逞的贪墨之辈,表示了深恶痛绝。他早期写的《驿马行》《病马行》,既同情“饥肠辘轳转,血泪相和吞”的被欺凌者,又鞭挞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可怜虚耗大官粮,尽饱闲人圉人腹”)。

  早在1818年,林则徐以京官出差,途遇洪水,得到村民救助,才脱离险境。林则徐作诗感叹说:“噫嘻斯民真天良,解钱沾酒不足偿。我心深感怀转伤,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毋施棰楚加桁杨,教以礼让勤耕桑。”这种善良的劝说当然只能是一厢情愿。这一点,在他久历宦海之后,也认识到了。23年后,即1841年他在给友人诗中说:“鹰隼出尘前路迥,豺狼当道惜身难。”要把豺狼当道的封建官场变成净土,谈何容易!可贵的是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他坚持“民惟邦本”,铸造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品格,这正是他一生清廉自励、勤政爱民的精神支柱。

  三

  林则徐的诗对道光帝多有感恩戴德之辞。诚然,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主要是由于他的高尚官德和卓越才识,但和道光帝对他的赏识、信任、倚重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不无欣慰地吟咏“最喜惊闻天语奖,虚声增忝越中传”。连无辜被黜,也无怨言,反而说“谪居正是君恩厚”,“雨露雷霆皆圣泽”。有的论者据此认为林则徐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关于这一点,需要作具体的辨析:

  一、儒家伦理道德,忠君居首位。对古代的忠君现象,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绪言》中曾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国家建立在祖国的土地和被压迫阶级上面。代表国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会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间人姿态来调和两大敌对阶级的冲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压迫阶级。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国家、君主三者常混同为同一的事物,被统治阶级区别不清楚,统治阶级也未必故意区别不清楚。”“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爱国行动,一般都表现为爱本族的朝代和君主。”林则徐的忠君,在他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是和爱国爱民连在一起的。

  二、林则徐熟读经史,对众多皇帝的淫威、昏庸不可能没有认识,只是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环境中难以明言。即便如此,林则徐的某些咏史诗仍直白地非议前朝皇帝。如《汤阴遏岳忠武祠》就有这样的诗句:“不为君王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河朔撼山空”。揭露宋高宗赵构为保皇位,阻止徽、钦二帝归来,不惜屈辱求和,致使坚不可摧的岳家军功败垂成。要不是赵构支持,秦桧是难施其伎俩的。又如《寒溪•相传酂侯追淮阴处》:“一去人惊国士无,重来帝仅呼小儿。早知异日烹功狗,何事临歧系白驹。”借“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批评汉高祖刘邦缺乏知人善任的眼光,以及“狡兔死、走狗烹”,大杀功臣的阴狠。

  就是对道光帝,林则徐也不无微词。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在家信中谈及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的出尔反尔,说:“近事翻来覆去,真是不可捉摸,要于大局徒然有损无益也。”道光二十五年一月六日,林则徐在哈密接旨,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他满以为可以“会见金门浩荡春”,并希望在京城“觅医调治”新疆三年受寒积劳加重了的疾病。但道光帝却命他到陕甘,之后又到云贵边疆处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林则徐给友人的诗,含蓄地发出了“除书频忝姓名标,自入关来未入朝”的不平。由此可见,林则徐对皇帝决非“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式的愚忠。

  三、当忠君与爱民、忠君与爱国发生矛盾时,林则徐对皇帝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据理力争,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如在江苏“单衔上疏”;在抗英前线顶住投降派“设法羁縻” (议和妥协),力主“以威服叛”,上奏道光“务思上崇国体”(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这些事买有力地说明林则徐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爱国立场,是超越忠君之上的。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的作文怎么写

【一】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从古至今就有着一脉相传的血统。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后,依然雄居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仍具有盎然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这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有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不灭之魂。
“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的进步”。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她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屈原,到“外敌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正气浩然、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振兴中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到“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从“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我是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等等。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彪炳(biāobǐng)千秋、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它是民族之母,民族之根,民族之力,民族之魂。爱国主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准则,它凝结着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忠诚,就要忠诚自己的土壤;热爱,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我们华夏儿女的信念中,“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爱国犹如爱家,爱国胜于爱家,“以天下为已任”的这种传统感情,传统信念,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长江、长城、黄河、黄山在我们的心中重千斤。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
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爱国情是最崇高的感情,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最神圣的使命。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也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爱国是一种升华的思想,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
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个农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而耕耘;每一个职员都为民族的振兴而拼搏;每一个军人都为国家的安宁而奉献;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为中华的富强而发光;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中国的腾飞而奋斗!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指日可待!爱国主义的思想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血液里滚滚流淌,爱国主义的旗帜就一定会在我们的上空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三】
爱国,一说到这个词,有人就会问爱国是什么?有人认为爱国就是挂在嘴巴上说的爱国,那就是爱国了。可真正的爱国不是光在嘴巴上下功夫,而是在真正意义上行动起来。
列宁曾说:“爱国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有多少的人为了“爱国主义”这四个大字而牺牲。宇航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人类的探索事业,他们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我从心里由衷地佩服他们的精神。在战争年代我们要像宇航员那样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没有硝烟战争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也随时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不仅为自己而生,也祖国而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善良的、可爱的民族。我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身为中国人,就得时刻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们要想到今天我们天天所佩戴的红领巾是无数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如果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我们如今和平的社会。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我想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了,那这人也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只剩一架躯壳。

我前几天才写的作文,我是从这里面挑了几句话然后结合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写成的一篇文,你看着拼凑吧

关于林则徐一生,英勇事迹,写一篇2000的论文。 谢谢,在线等,帮帮忙,,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身长7尺有余约为(1.83米)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

上一篇:金融论文大纲参考模板

下一篇:战争对财富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