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乡规划论文5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7 08:52

城乡规划论文500字

一、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①、《商君书》②、《管子》③、《墨子》④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书》⑤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A'er bo di)、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斯卡摩锡(Sikamoxi)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

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盖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nt)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任务、工作内容

(一)城市规划编制层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是在省(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为了适应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满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调整和审批程序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法定职能一样,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发和相关法。

(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各级城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除此而外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提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 省、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由建设部批复。
3.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4.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5. 其他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6.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市整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带包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

四、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和相配合,协同进行,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话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则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视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范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指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五)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城市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交通、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便的工作都是有密切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合衔接和配合。

中学生作文:城市的未来发展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对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把握长春市的发展方向以及界定其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空间?是事关长春市发展与振兴的大事,对此决不可等闲视之。应将其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个问题,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由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几家设计单位共同拟订的长春市2004至2020年发展规划,已经被市政府、市人大审议通过,长春市城市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将按规划的要求稳步进行。规划中明确指出:长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是“双心三翼”,即以现有的长春市主城市中心和正在建设中的副城市中心为基础和依托,向东面、东北和西南地带扩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集群,使地区组合优势能得到切实的发挥。按照“主副中心、分散组团、轴向发展、带状增长”的战略原则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长春市建成区为主中心,南部新城核心区为副中心,双阳、富锋、兴隆、净月、机场区为城市分散组团,榆树、农安、德惠、九台为中等城市,以五棵树、刘家、大坡、合隆、伏龙泉、哈拉海、米沙子、菜园子、卡伦、上河湾等为重点镇的城镇体系,并逐步形成沿京线和图乌线两条城镇带和西北—东南工业带,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两个主导产业。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约为60%。长春建成区面积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内,人口达到380万人。

到2020年,构筑起以南北向的哈大城镇发展轴为主轴,以东西向的九台—农安城镇发展轴为次轴的“十字形双轴”城镇体系,建成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区—长春市区(含双阳区),榆树、农安、德惠和九台市等4个中等城市,合隆、米沙子、五棵树等10个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小城市,靠山、岔路口等40个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全市人口总体调控目标为9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为65%。长春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0万人。

2005年7月25日至26日,中共长春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拓宽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争取把合隆、米沙子、万宝、卡伦湖、龙家堡和东湖6个镇划入市区,拉开城市框架,优化整个城区空间布局。要积极推动城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变,加快发展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四个次中心城市和龙家堡镇等12个重点镇。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有机结合的都市新格局。

从长春市的发展规划和十届七次全委会的决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春市城市发展的远景,要使这个规划能得到具体的贯彻执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笔者认为长春市未来城市发展原则的确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总体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具体的方案。

一、长春市未来城市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地位的确定,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城市自身实力的强弱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城市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城市的综合实力往往又是与城市规模成正比的。从这一点上看,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地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还是有必要的。不过,从国内外一些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模的扩大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受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一味地追求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并非是最佳选择。因为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的拥挤、能源的过多消耗、环境的污染、各种民事纠纷案件的持续上升,还有可能带来城市建设所需资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本来就已短缺的市政建设资金更加紧张。对于长春市来说,不应走那种贪大求快的城市发展之路,而应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我们认为,长春市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适度发展。就长春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区已经拥有了6个行政区,其中有的区如双阳区、绿园区和宽城区自身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说其内部还大有发展的余地,如双阳区以鹿业为特色的医药业、食品业和生态旅游业还有潜力可挖,打造中国的鹿产品集散中心,创造出一系列新品牌的进程还在发展之中;绿园区西部还有相当大的区域有待于开发;宽城区的铁北地区还可以进一步挖潜改造,除了重点发展蔬菜、果品和鱼类批发中心外,还应进行现代化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道,改造旧城区,发展高规格、高水准的小区。随着长春市政府南迁方案的最终确定,长春南部副城市中心建设已经起步,城市重点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在近三、五年内再去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和建设范围是不适当的。应该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有保有压、适度发展,才能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二是城市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区相结合,城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城市中心地带的发展离不开边缘地区的协调配合。长春市“双心”结构的发展应与周边地区旧区及棚户区的改造相结合,形成中心带动边缘,边缘促进中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有一个大的飞跃。只有明确界定好城市与乡村的内涵,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无偿占用郊区农田现象的发生,切实贯彻执行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而缓解城乡矛盾,使城郊地区真正成为城市的"菜篮子",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使城市和郊区和谐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时刻注意以提高城市效率为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而投资又必须考虑效率问题。在投资规模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城市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应是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长春市虽然是一个省会城市,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南方的一些省会城市要慢,经济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同时进行改革的老国有企业又有很多在长春,这也加重了长春市的财政负担。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更好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从内部筹集资金。因此,长春市未来的发展应该以注重投资效率为核心,要"以效率促发展,以发展带效率",在效率与发展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中实现长春市的发展与振兴。

二、长春市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路

从长春市建市20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春市的发展主要受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体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跳跃性。目前长春市应抓住发展的良机,采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南部新城,使新城成为长春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和研发中心;同时,积极改造铁北地区,使铁北地区成为长春市新的商业批发中心,以商贸的发展带动工业、公用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南北两翼的快速发展带动东西部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一种相对均衡的发展。总体来说,发展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东南部为重点,加快长春新城的建设。

长春市政府的南迁给长春南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长春新城区的建设正式进入了快车道。新城的建设将使长春高新产业开发区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汽车贸易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相互协作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地域优势,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使科技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扩大市区的发展空间,使长春市内部的经济均衡发展,从而使长春的经济总量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加快长春卫星城的培育,尽快形成长吉经济区。

应该着力加强长春市与吉林市之间经济城镇的建设,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各自的特色经济。以长春为龙头和核心,联合吉林市,形成长吉经济区,加强两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共同提高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考虑通过大力发展长春市外围的小城镇经济,将长春市的若干产业部门转移过去,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使传统产业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产业由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这样既解决了长春市自身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又避免了主城区规模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进行城市内部的挖潜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城区的各项功能。对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区如双阳区、绿园区和二道区,在近期内应适当限制其辖区规模的扩大,把重点放在内部的挖潜改造上。加强区内水、电、气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促进区内企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再稳步地扩大其规模。在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应该视情况适当地向这类地区倾斜,给予它们更多的优惠条件,促使其更快地发展,缩小与朝阳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由不平衡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从最近两年的城市建设实践来看,已经出现了较好的趋势,如宽城区政府决定在2005年年末将区政府迁到北人民大街以东、北亚泰大街以西、上台子以南、长新街以北的地区,这次区政府北迁必将带动长春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呈现新的面貌。

总之,通过对长春市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思路的科学确立,合理规划长春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借助于国家进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充分发挥各城区的内部潜力,使长春市未来发展得更快,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如何看待城乡融合发展论文

“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南京人。融入的感觉,真好!”李玉连声感叹。来江苏南京打拼七年,她从一线工人成长为销售经理。积分落户政策,让她实现了梦想。
“80后”的经济学硕士,毕业不进写字楼,却选择回乡种地。在河北省固安县周家务村,胡世丹和同学共同创办的休闲农庄里,瓜果正飘香。
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国家的强盛既离不开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乡村的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之路。
这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城市、乡村并肩前行,融合发展会给城市和乡村带来怎样的机遇?新型城乡关系该如何实现?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看现状——
发展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向乡村敞开大门,乡村变身城市“后花园”
“现在城里机会多哩,只要有本事,收入肯定差不了!”在湖北武汉当育儿嫂的陈月琴正准备考中级育婴师,“这个证一拿下,每月工资7000元打底。”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里,盛放的薰衣草宛如一片紫色海洋。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张月富回到村里,和友人合伙开起农家乐,“开张第一天就来了20桌客人,营业额6000元!”
两个“小账本”的背后是人才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的现实。“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就无从谈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要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看人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已达2.88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数超过1.35亿人。与此同时,返乡创业人数也在增加。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800万人回到乡村开启职场新篇章。
看资金——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工商资本已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资金都在万亿元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要素流动加快,带来城乡发展新活力。
城市这一头,门户越开越大。
就业机会稳定——今年年初,广东和四川首次合作,开通入粤返岗免费专列,1800多名川籍务工人员节后顺利返岗。组织招聘、搭建信息平台……各地的“春风行动”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如今,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半,外卖、快递、家政服务等成为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新阵地。
落户门槛降低——在青海西宁,外来务工人员可“租房落户”;在广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特殊艰苦岗位人员可获得单列落户指标;在山东,城镇落户限制全面取消……目前,全国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仅去年一年,就有近1400万人进城落户。
公共服务共享——“拿着居住证,也能享受市民待遇。”来山东济南务工半年的韩林对居住证的含金量很满意。办理游园年票、申办工商营业执照、子女入学、医保报销……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日益健全。
城市大门大开,而乡村这一头,面貌也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更畅——“足不出户就能购物,生活和城里没两样!”河北保定夜借村村民谭子壮享受着网购的便利,他开的网店红红火火。
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拉近了城乡距离。
截至去年底,全国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通了客车,95%的建制村连接了4G网络。
保障网络更密——“多亏了大病保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关镇的村民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院,16万多元的医疗费用,报销后只需自付2万多元。
近年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至去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13.5亿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3700万名农村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
乡村环境更美——“以前村里啊,鸡鸭满地跑、厕所臭熏天,哪留得住人呀。”江苏省淮安市五里镇村民苗华感叹,经过几年的统一规划,现在环境干净多了,亲戚回乡都愿意多住上几天呢。
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市“后花园”。
看机遇——
扩内需,乡村潜能加快释放;补短板,城乡关系更趋协调
当前,我国还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有人提出,是不是把城市发展好,让农民都进城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城和乡具有不同的功能,乡村的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也很难发展好。
那么如今的乡村又拓展了哪些新功能呢?
消费大市场——“刚刚建了新房,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也置办全乎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的谭民义笑得很开心。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今年前5月,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幅0.9个百分点。农村电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淘宝大数据平台显示,5月份食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24%。
就业新天地——白云深处,福建建瓯市东际村风光秀美。村民游生其返乡创办了生态种养合作社,种养的高山蔬菜、土鸡土鸭走俏市场,年产值500多万元,带动全村农户年增收20%。
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正由“星星点点”向“星罗棋布”转变。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介绍,截至去年底,“返乡创客”中农民工人数达540万,占70%。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带动农户经营收入平均增加67%。
产业新基地——四川成都的白领何明喜欢采摘,他说:“亲手摘的水果,恁个好吃。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养眼,一天下来,巴适得很喽!”
串联起一二三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新增长点。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主食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优势、乡土气息浓厚的产业,正在农村成长壮大。
从乡村发展的现实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不能单纯依靠推进城镇化。
有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95%,农村为2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7%,农村仅60%;城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9人,农村仅为4.3人。
“城乡之间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在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等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说。
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如果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是带有标志性的硬任务。
 看前景——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发展“一盘棋”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会不会耽搁城镇化发展步伐?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直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不意味着应该放缓城镇化步伐。恰恰相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架构中推进,通过‘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工带农’,实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好城乡“一盘棋”,需要多点协调,共同推进。
增供给——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制度供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重庆忠县,35万亩柑橘林延绵在青山绿水间,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规划总投入30亿元,建立从“一个柑橘”到“一杯橙汁”再到“一片美景”的全产业链,让22万人走向富裕。
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向农村。
2013年至2017年,仅农林水支出科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2018年,农业投资更是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快于全部投资9.5个百分点。“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为城乡融合增添更多发展新动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了堵点。
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300多万元的成交价将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作为酒店用地。“这既解决了企业用地难题,又让村集体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红利。”酒店负责人赵建龙说。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农村土地改革,“稳”是基础,“活”是目标,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三块地”改革,实现征地范围缩小、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等,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三块地”改革在33个试点县(市、区)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1275宗、18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腾退出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5.8万宗、111亿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截至2018年底,仍有2.26亿城镇常住人口尚未落户城市,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郑风田说,“解决好落户问题,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
据了解,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大城市也已计划放宽落户条件。
强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活力。
“改种优质辣椒品种,上马辣椒酱加工项目,产品身价实现从每斤1毛5、1块5到15元的三级跳。”在广东雷州,绿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志德带动300户社员靠种植辣椒鼓起腰包。
小麦、稻谷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预案;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向农民股金分红……一项项好政策充实着农民的“钱袋子”。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7年的3.14倍下降为2018年的2.69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说,“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让他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成熟定型。

论述: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践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上一篇:科学管理理论评述论文

下一篇:关于城市规划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