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负性情绪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的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31 14:0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27-02
  学习不良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内外学者都对该群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国内报道指出,学龄学生中学习不良的检出率是17.4%;美国也有51%的学生接受特殊教育,超过430万的学生被认为有具体的学习困难,学习不良学生的人数大约占在校生的5.27%。这些研究由于受国内外教育制度与环境的不同影响,在学习不良学生的检出率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但都指出学习不良学生是学生人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此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1962年Samuel Kirk提出学习不良并明确其概念以来,学习不良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虽然对学习不良的研究已经过长期发展,但迄今为止,学习不良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俞国良等认为,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该定义为大多数心理学者所接受。这一界定强调学习不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即该群体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正常,他们内心想搞好学习,只是由于自我智力水平发展失调或其他原因,如基础差、情感失调等才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明显存在障碍,导致学习不良。由于我国许多地区存在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区别,使定义中“明显低于”的描述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一般根据俞国良的标准来确定:第一,文化课综合平均成绩居于团体第一个百分位(10%)以内;第二,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对其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为“学习不良”;第三,智商中上,没有明显的大脑或精神疾病。这三层含义,第一、第二是条件,第三是诊断标准,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
  80年代以来,随着该领域研究重点的转移,国内外学者的目光也逐渐由对学习不良学生认知技能方面的缺陷转向学习不良学生的类型、成因(Kavaleand key,1981)以及社会性心理的发展等方面。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学生在社会性发展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发展不良,包括社会交往(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社会能力或技能、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这些先导性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学习不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研究,而未曾深入探讨这些状况和特征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及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一、负性情绪与学习不良
  从学习不良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不良学生的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即排除了智力因素对该群体学生的影响,可以认为非智力因素差别是导致学习不良的直接原因。情绪则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情动力,它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的消极动力作用抑制了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降低导致学习不良。
  (一)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也称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孤独感及敌对等,一般是指学生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悲伤、痛苦长时间持续不能消除的状态。负性情绪一方面导致学生大脑神经活动功能紊乱,使情绪中枢部位的控制减弱,认识范围缩小,自制力、学习效率降低,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甚至会产生某些失去理智的行为,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它又会降低学生的免疫功能,导致其正常生理平衡失调,引起心血管、消化、泌尿、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各种疾病。
  (二)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研究
  学习不良学生作为一个异质性群体,主要表现出高抑郁、高焦虑、孤独感显著偏高的情绪特征,他们有持续的慢性低水平抑郁、不良适应感、孤独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现象。研究发现,抑郁、焦虑、孤独感等负性情绪的确是导致学习不良的内在动因。
  1.学习不良学生的焦虑研究。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紧张、害怕、担忧等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是预料到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它既可以成为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研究发现,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考前焦虑。原因在于学习不良学生与一般人相比,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得到同伴支持和成人支持,其焦虑水平普遍高于学业优秀学生,尤其是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与学业优秀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者在深入研究学业不良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时,通过分析个案访谈记录与“挫折——焦虑”实验发现,学生因偶然的学业挫折而惧怕考试,产生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水平过高,学生常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还容易伴随失眠、尿频、头痛、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的降低,引发学业不良。
  2.学习不良学生的抑郁研究。在长期研究中,学业不良学生表现出了较突出的抑郁问题,其SDS得分47.63%显著高于一般学生的得分43.37%(t=2.189,p<0.05)。国外一项研究对53名8-11岁学习不良学生进行考察,统计发现约有36%学习不良学生有抑郁表现,而常模样本仅为10%,学业相对成功的学习不良学生没有表现出严重的抑郁,女生和学习不良学生最易感受到抑郁。抑郁则常常伴随着焦虑,表现出各种身体症状。伴随抑郁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使个体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有较频繁的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他们消极悲观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不适当地责备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发挥正常的学习水平,带来学习不良。
  3.学习不良学生的孤独感研究。学习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显著偏高,友谊质量定向显著偏低。国内学者俞国良认为,学习不良学生比一般学生有更强烈的孤独感。推测原因在于,学习不良 学生自卑、敏感使之孤独体验的“阈限”降低,常陷于孤独、沮丧之情而不能自拔,再加上缺乏孤独体验的处理能力,从而使他们比一般学生体验到更强烈的孤独感,有时还会产生对同伴群体的敌对情绪,不愿主动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不利于有效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也可能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情绪的动力作用以及学习不良学生的已有情绪研究结果都证明: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孤独感等)是导致学习不良的潜在原因。负性情绪的存在使学生颓丧、悲观,同样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完成,使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针对此现象,研究如何缓解负性情绪对学习不良学生的消极影响并引导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教育对策
  由于负性情绪对学习不良学生影响的常见性与相关程度,我们认为应在负性情绪产生前防患于未然,关于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也主要从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角度考虑并进行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矫治、补偿性策略
  1.给予学习不良学生充分情感关注,以情育人,使学生的情绪状态受到感染和激发。
  2.营造轻松、友好、平等、互助的集体气氛,调动学习不良学生的情感因素。
  3.采用合作式教学方式满足学习不良学生交往的需要,让他们在交往中体验到成就感。
  4.防止学习不良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内心冲突,及时发现他们个性及行为中的闪光点,对其正面行为及时予以表扬,促使他们产生自己被期待的满足感并进一步强化自身优点,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5.教给学生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rotional therapy,RET)、自我安慰法、适度宣泄法等。教师应指导学习不良学生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学会自尊、自信,正确地看待自己;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学会以微笑面对痛苦,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一切都会好的”、“我很不错”、“我的心情很好”等,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愉悦的情绪和自信,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情绪不佳时,尝试外出散步、看电影电视、打打球、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是向知心朋友倾诉自己认为的不平和委屈、抱怨恼怒的对象,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6.父母要用愉快的心态对待孩子,多鼓励、表扬孩子,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生活模式,使孩子对自己多些自信,对未来生活充满兴趣。
  (二)预防性策略
  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困扰,避免问题的产生和逐步积聚而造成学习上的持续困难状态。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4.鼓励学习不良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保护。教师、父母的努力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性情绪,但治标不治本,情绪健康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只有学习不良学生学会控制和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
  (三)发展性策略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综合发展。比如,学生喜欢看机器人表演,则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表演,兴趣激发后,再引导其了解机器人的构成原理、设计思路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兴趣。当学生在机器人制作、表演方面取得进步时,应给予及时肯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有助于增强自信并迁移到学习的其他方面。
  2.开展一系列自我教育、公益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情绪往往是在比较的情境中产生的。经常性的动员、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到福利院慰问老人或残疾人,开展“我做社会志愿者的一天”活动,主动申请做暑期山村志愿者,参与素质拓展训练、成长心理拓展训练等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他人经历与自身情境的对比,能对负性情绪产生有效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我们组织一部分表现出明显抑郁、孤独感表征的学生到福利院探望脑瘫患者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段经历被学生经常提起,并对学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习不良学生学会情绪调节要从多种方式入手。一方面,既要考虑该群体的普遍特征,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习不良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并通过情绪情感的渲染性和可迁移性,将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转移到学习中去,发挥其动力作用。最后,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力争这些情绪情感经常再现,并保持和巩固,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最终成为学生稳定的性格特征。教育者只有综合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负性情绪的预防、干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负性情绪对学习不良学生的不良影响,将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对学生产生“正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高桂英.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刍议.天水师范学院,2000(3),56-58
  [2]俞国良等.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1):59-64
  [3]刘丙元.心理因素对学业不良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0,21
  [4]刘纯姣.论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4(3):376-375
  [5]雷雳.学习不良少年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6]沈烈敏.关于学业不良学生考试焦虑及考试焦虑形成机制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841

上一篇: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田园课程设计的有效性路径

下一篇:基于生活经验的幼儿思维游戏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