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议会计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3
  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通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目前对会计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沟通观”

  这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寻找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经济交往。

  二、“协调观”

  这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各国认可的一致内容。

  三、“统一观”

  这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消除国家间会计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上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笔者认为,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应坚持“协调观”,因为沟通是进行协调的基础,而统一只是协调的理想状态。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国际会计协调,但协调不同于标准化。协调是逐步缩小各国会计惯例的差异程度,从而增加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过程。标准化则意味着要推出一套严格的、各国统一而没有选择余地的会计规则,各国会计间的差异完全消失,这只是协调的最终目的和理想状态。

  基于对会计国际化的基本认识,我国过去20余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过程。无论是会计准则发布的次序、会计政策选择,还是围绕会计改革进行人才培训、理论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与会计国际化紧密相关。尤其2001年年初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具体确认和计量方法等方面汇集了我国会计改革的众多成果,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存在重大差异。

  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化,应该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会计规律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在会计模式的选择上,有观点认为,中国会计规范应选用国际上通行的准则模式,而不是以核算制度的模式出现。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建设没有绝对的最优模式,只要适合本国国情,就理应得到肯定和发展。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仍有必要继续健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规一般都制定得详细具体;二是我国比较重视集体主义文化,对不明朗因素反应强烈,人们偏重于遵从统一制度;三是就目前会计实务来说,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自己设计会计制度。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会计核算制度重要性这一现实基础。会计准则模式的现实定位应是:会计准则和以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为框架的会计核算制度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试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

下一篇:浅议国际财会与国内财会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