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

发布时间:2016-04-13 10:37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与重要性

  

  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动,也诠释出会计准则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全新的时代。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资本市场两方面共同要求的必然结果,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新的会计准则有效克服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脱轨的局面,使得会计语言成为国际通用商业用语,减少交流障碍,有利于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财务报告,帮助各方更好的了解经营状况、资信实力等会计信息。同时在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信息的有用性和流通性,减少了各国贸易因使用不同的准则所发生的人力与物力的耗费,提高了贸易效率。

  

  (二)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便于运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编制和审核会计报告,增加了编制时的公正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减轻了监管的负担与成本。这大大减少了我国需要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的投资风险,扩大了市场份额。

  

  (三)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新准则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出了新的规定,制定了统一的与国际并行的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规范制度,方便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章可循,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填补了原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相关性,更好地满足各利益方的需求。

  

  (四)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合作中赢得主动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减少了与各国经济往来的交流障碍,增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既保持国际趋同的路线又结合具体国情,提高了我国会计准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我国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提高在市场上的经济地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国际经济变化的要求,参与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国内市场会计核算的方法与程序,推进会计处理程序的创新,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将原有的资金平衡表的体系改为资产负债表体系,完成了会计模式上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重要的一步。1997年,中国先后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初,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的通知》,对现金流量表作了新的修订,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更深入地加强了国际趋同的概念。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一项基本会计准则、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涵盖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重要的很多方面,坚定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步伐。2008年,欧盟经过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的过度期内,欧盟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2010年4月2曰,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的发布积极推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建设做出明确指示,并集中规划了路线的部署与前景展望,为持续、动态地消除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提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9月,亚洲一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AOSSG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曰本东京举行,再次表明了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话语权的增多,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势头。同年,财政部决定开始用约两年时间,根据新的IFRS再次修订所有的会计准则。同时我国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blob.png

  三、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新的变化趋势

  

  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受到怀疑指责,国际会计准则正面临着全面的修订,包括:公允价值的使用、金融资产减持从已发生损失模式改为预期损失模型、新的财务报告列报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相关准则,预计会在未来的三五年全部修订完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也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业务量和复杂度的增加,为了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ASB通过努力完善理事会和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定期对话机制以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建立理事会与各国和地区准则制定机构间的高层趋同会谈机制等措施制定出具有全球认可性的有权威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应把握会计准则中所存在的或者是潜在的不合理性,及时更新和改善会计准则,以增强其与时俱进的能力,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二)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移这次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会计目标的转移,将受托责任观定位的以向所有者提供信息的目标扩大到同时向现实和潜在权益投资者提供有用的相关财务信息的目标,受托责任不再是单一的目标。在2009年国际准则理事会发布的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讨论稿也提出列报结构和项目的出发点在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性。

  

  (三)合理运用双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合的是活跃的公开市场,当市场疲软、交易量大幅下降或市场繁盛、持续走高时,这种计量模式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提供不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使得投资者决策失误,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范围,把握好公允价值使用的“度”,在市场经济下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成本计量模式并存,合理分析行情,做出理性的选择。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对于目前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两种立场一一“直接采用”和“持续趋同”,我国采用了后者,坚持求同存异的制定和执行方针,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定。我国应当审慎这些差异,确保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主要差异及分析列举如下:

  

  (一)特殊的经济环境

  

  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尽管我国已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但旧有的经济格局并未实现完全的突破,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仍处于主要的地位,会计规范与准则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与国际准则所假设的经济形势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实施的制度变迁


   成本较大由于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很大,在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时,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转换成本和执行成本,具体来言,这些成本包括:修订成本、业务处理流程调整成本、信息系统调整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外部审计、内部稽核成本等。

  

  (三)新准则某些规定过度超前


    实施难度大一是由于新准则应用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很多问题写的篇幅小,并未真正讲清楚,这会导致实务操作时的不确定性,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二是有些规定过度超前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例如:期权、权证目前在我国不存在活跃市场,市场价格不明确套期保值业务规定过于注重形式、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不具操作性等。

  

  (四)法律化程度低,制度不完善


    在执行转换的时候,有些准则的执行比较困难,例如,在对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中,新准则第27号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中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公司在处理业务时往往面临尴尬的窘境。在所得税部分的处理中,新会计准则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而在此之前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税务机关尚未针对新准则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新准则与税收规定之间差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衔接转换和今后确认递延所得税和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五)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会计处理水平偏低


    新旧会计准则的转变,给会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怎样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条道路上一份非常重要的问题。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人员的实物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新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这需要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亟待提高自身的的职业判断力,理性地、谨慎地运用会计准则。

  

  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解决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看待差异、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


   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是在充分看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差异应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基于我国的国情,切实维护我国的利益,从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被动接受转变到积极发表观点和意见,兼顾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

  

  完善公司的治理有利于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减少财务舞弊行为,这就要求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公司内部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改善公司的组织机构,增加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大小事物的话语权,此外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务不能兼容,以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同时应当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以增强其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和为公司整体的运营提供保障。

  

  (三)增强会计准则运用的可操作性

  

  我国虽已迈向市场经济,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善,这就导致在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时,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判断力跟不上,导致实务操作中的可操作性不高,会计人员不知如何下手的迷茫状态。可以通过制定并下发相关准则操作指南(或讲触,提供职业判断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引、细则等,以增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施效率。

  

  (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准则执行机制

  

  每一项准则的执行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后盾,会计准则也不例外。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我们应当全面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必要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得新准则与法律法规能够相互协调,确保新会计体系的实施。

  

  (五)加强对会计职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是我国会计人才战略和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情况下,更是格外的重要。为迎接全球经济不断变化的挑战和IFRS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我国应改变会计人员的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层次,以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必要时大力引进国外相关的高级会计资格考试。

上一篇:海峡两岸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股份支付准则的比

下一篇:论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