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24 16:29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有两种,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高职院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并由其对学校的所有经费往来进行集中管理,学校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下属机构没有任何的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框架下,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之间权责关系和建立健全各项财经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并对财权进行划分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级各单位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和集中有限的资源,却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却弱化了一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由于对资金的预算管理相对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比较注重核算,却缺乏财务预算的理念,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容易导致其在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制度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的过度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很多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有些虽建立起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存在着有章不循的问题。在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方面的严重滞后,导致其根本无法实现事前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无法对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也不能详实地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至于对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心中无数,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3、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其内部会计控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控制意识淡薄。由于没有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其在某些非经常业务的核算方面缺乏有效地监管,内部会计控制明显滞后,或者处于无力的状态,这就很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泛滥、隐藏预算外收入、收入申报不实和税款缴纳不准等诸多违纪违规问题。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内控管理部门化明显等问题,或片面、简单地理解内控,导致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时顾此失彼、轻重不分,这就从客观上弱化了内控的作用。


4、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中普遍采用零基预算,因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和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在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元化,使得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趋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绩差没有惩罚,绩优没有奖励,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分析,无力跟踪查效,这些无疑会大大地降低其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其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容易形成财务风险。


5、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考量。从而导致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被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去。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被淡化,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普通高校的会计科目设置,由于其会计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实施。


6、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关各方对学校资产的性质及效益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更是疏于管理,甚至被排除在资产管理的范围之外。不注重于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少学校没有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最终导致了账实、账账和账卡之间的长期严重不符。此外,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中,盲目投资和产权不明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


1、树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货币时间价值和财务内部控制等理念,才能有效地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之后的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该控制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适应高职办学特色的财务内控制度;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部分级管理的经济责任体系作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并注意划清经济责任,要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地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要按照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地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力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把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强化预算编制的过程,通过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来承担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监督,有意识地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与沟通。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逐项地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尽量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或者调整。


3、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通过科学地规划,做到适度举债。要充分地论证贷款的可行性,把债务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贷款项目进行充分地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优化贷款结构来有效地降低资金的综合使用成本。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加强贷款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根据学校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制定负债的总额,并科学地规划不同负债种类的具体期限,合理地安排贷款资金的投入时间,科学地安排还款期,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和顺畅。


4、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严格地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建一个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体系,重视对内部监督的检查。大力促进内部创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结合,切实地提高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力争将经营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5、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机制。高职院校要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对教育成本核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和完善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采用双轨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一般性的业务核算仍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但在涉及具体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时,其相关的总账及明细账都应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核算。


6、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构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核心的工作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最终结果。一是以定量指标为主,具体采用沃尔的权重评分法的原则;二是以定性指标为参考,并注意指标体系少而精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实行财务绩效管理,可通过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办法等,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维护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以促使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此外,还应形成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制,根据上年度的绩效评价情况不断地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7、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资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体系。要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对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把比较分散的资产管理改为集中管理,注意优化资产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不断地完善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资产价值的评估管理。优化资产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作者:张锋

上一篇:关于会计专业教学问题设的计

下一篇: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背景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