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2
[摘要]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来说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狭窄、不具有创新思维的知识基础和工作习惯。本文从职业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方式和目的、专业技能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等几方面来分析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教育 文化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大约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不过早在北大初创时,教育前辈们就有这种教育理念的追求。今天提出的直接原因,是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某些缺陷而采取的亡羊补牢之措施。缺陷可归结为二: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二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为适应当时国家的形势而设置的,但随着历史的进程的发展,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来说综合素质不高,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太浓。二是工作在一般社会岗位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表现出来他的实用性和技能性,知识面狭窄,不具有创新思维的知识基础和工作习惯。总之,发现我们现行教育模式不具有把中华民族培养成创新型民族的特征。
  目前中国的职教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于消化就业人员的过剩,而将来的就业岗位是世界性的,我们狭隘的专业技能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从宏观上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仅是打下一个宽泛的科学文化基础,是告诉他们掌握各种技能应该具备什么基础知识,不是传授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宏观的、浅层次的把握和了解。最重要的是要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上考虑两个“度”的问题,也就是从专业的纵向上说,把专业知识“通”到什么深度,从基础知识面上把它扩展到什么广度。我们现在提出的所教知识应是“必需”的和“够用”的原则太急功近利,太不可操作,概念含糊不清。以上从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的大范畴谈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下面再从具体方面分析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一、职业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
  我们首先站在职业人的角度,来认识所谓“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利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考虑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问题,然后是创业发展问题。我们知道,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是职业人在找生存的工作岗位,不是工作岗位在等职业人挑选,即是说你要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你。所以每个人都应有多方面生存能力的基础知识储备,以便适时调整,应对各种生存环境。那么你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取决你的基本知识信息的储备,这就凸现出两种知识能力:一是不变的基本知识,另一种即是其价值随时可变的专业技能。对于更高层次的创业需求发展,它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更进一步说决定于一个时期的行业兴衰。即是说创业的成功由市场走向决定,而不是你的专业技能决定。所以一个基本知识全面的人,创业的机会相对要多,成功率也要高。
  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方式和目的
  我曾多次考察人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往往考察的是人文知识,观察的是综合素质,而很少或几乎没有考察专业知识。用人单位的考察方式体现出的就是你知识面的“宽度”,或者说侧重横向考察,而对专业知识的考察也往往是看你对行业宏观把握的程度,这体现的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其真正目的是看你作为他们的一个“工具”的多功能性和作为一个“材料”的可塑性。这不正说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有限的教育时间内把握两者的关系和“度”的问题。
  三、工作中“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体现
  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行业,一是服务性行业,无论哪一类,他们所要的人才,都不是只要求能够熟练工作程序的“机器人”。一个工作结果的优劣,甚至说能否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固定形式的技术程序运用,它还包括人的理智、道德文化、甚至还有宗教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影响工作结果的两个因素——技能和情感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不同,一个好的知识性劳动者首先也必须是一个有健全性格的人,所以,无论任何类型的教育机构,基础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是教育工作的两项基本任务。

  四、专业技能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我一直从事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表面上是职教学生的智力问题,追根溯源是他们的文化基础太差,不能用联系的方法考虑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一旦把问题所涉及的常识再重新给他们讲解,就会恍然大悟。在这个知识爆炸,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领域各行业相互渗透交融,已经分不清学科边界,也可叫做知识一体化,我们的专业课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专业了,学生和老师也必须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传授和学习当今的专业知识。
  五、专业技术培训方法的合理性
  自古有句话:“秀才改大夫,如同打豆腐。”它清楚地说明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是有问题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不难,难的是要具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基本功。课堂上一个原理讲半天,因果关系分不清,限定性词看不出,学生分析问题时从来没有使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哲学思维习惯,头脑中没有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怎能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训课只知道练一个熟练动作,没有对问题追问的习惯,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能造就一个有创造精神的民族的,至多教出一个世界级的打工民族。
  六、高职通识教育模式探讨
  通识教育通的是“常识”,不是培养万能的通才。所以,我们在形式上就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教材内容要适合高职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其次,课时安排不妨借鉴本科通识教育的模式,即每周或两周进行一次交叉学科知识讲座,要深入浅出,名家开讲;最后,要求专业课老师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讲授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三位一体的立体化通识教育,就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职教通识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惠敏,黄明东.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9).
  [2]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3]李曼丽.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4]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上一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生态观: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