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热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思考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就业导向的内涵,就业导向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避免就业指挥棒下高职教育走入功利化、实用化的误区等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它直接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服务,直接为就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共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但是,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以就业为导向”还仍然只是一种理念,甚或是一句口号,轰轰烈烈的“就业导向”热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作冷静的总结和思考。
  一、全面深刻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的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是人量的“灰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瞄准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2、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构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工作的内容来设计实训的流程,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并按照理论“瘦身”实践“进补”的原则,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可以将技能训练整合为四大模块:基础训练模块——以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岗位实习模块——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模块——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四大模块的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够用、实践突出、技能过硬的企业欢迎的人。
  3、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职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企业培养职业化的应用性高级人才。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教育服务。企业是高职业教育产品的最终用户,决定高职教育价值度的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率、满意度,也即对高职人才的认可率和满意度。据调查,几乎100%的企业都认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展他的职业技能,不仅要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职业,还要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
  二、就业导向一从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原则,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措施才能走向实践。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全员树立“就业导向”的理念
  虽然,“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这一理念尚停留在领导层,停留于学校的文件和会议。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全体教职员工宣传、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和方向,使全体教职员工达成共识,立足自己的岗位,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实施“就业导向”工程
  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校企结合要以校企两个方面的“双赢”为目标,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企业家心坎上的职业教育。其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教学,重点应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学校应建立与专业相同的、面向社会服务的产学研结合基地,让教师、学生有产学研结合训练的场所;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互动,让教师、学生亲临就业岗位锻炼。
  以课程改革为重点。课程设置与教材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果课程设置与教材脱离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内容陈旧空洞,将无法担负起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所赋予的重任,无法担负起培养创业者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应做到针对专业岗位设置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针对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课程技术的操作性。紧紧围绕现代课程设置,编写或选用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高校来任教,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学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强调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要做到这个转变就必须靠教师的视野、素质,这与教师学位层次的高低是有直接关系的。应该看到,国外的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所具有的学位比我们高得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4、实施全程就业指导
  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学生中进行,且大多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宣讲就业政策、开设求职讲座等服务性工作的层面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职业指导应从新生一进校的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走出“就业导向”下高职教育功利化、实用化的误区
  “过去的高职教育定位意识缺失,以为向学生传输的是比本科教育低一层次的文化知识,与职业联系并不紧密,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这种缺失也渐渐得到填补,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在一次性就业率统计的指挥棒下,高职教育主要从如何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契合的角度来探索和构筑高职教育的特殊理念、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外向型的运思,是以现实社会功利性需求为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使高职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但却失落了教育本身的“超越性本质”,滑向了实用和功利的边缘。因此,高职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社会人;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而是属于成才教育的范畴。加强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次,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逐渐由重学历、重资历向重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方面转变。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阎然重要,而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合作品质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要求。第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将加速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更新,职业流动性将大大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着重关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而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掌握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培养“熟手”转向培养“发展潜力巨大的员工”,从培养有一定特长的畸形的“职业能手”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应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注重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通过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通过举办各种人文讲座、人文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人文教育,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和引导学生人文现状的健康发展。第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第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也是学生的榜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特色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担当起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重要角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上一篇:带教中如何提高护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下一篇:浅谈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