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为依法治国提供适格的

发布时间:2016-06-18 16:2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来保障。现代基层法治人才应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门型,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应结合法治实务部门需求,用法治思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四种类型基层法治人才的培养。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基层法治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由此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总目标、五项原则、五大体系建设、四项重大任务一个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项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大体系建设则为两个法规体系、一个实施体系、一个监督体系、一个保障体系”;“四项重大任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为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决定》指出,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包括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以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这对进一步深化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基层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

 

  首先,从内涵上理解,全面推进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它意味着: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高层次法治人才、卓越法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服务一线的基层法治人才;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一批法学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批扎根基层的法律实践人才;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一批立法人才、司法人才,也需要一批行政执法人才;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一批熟练掌握国内法律规范的法治人才,同样也需要一批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这些都给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进入体制清除了障碍。正规化要求法治专门队伍的运行、录用、考核和辞退都要经严格的程序,专业化和职业化则要求法治人才不能是外行,应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训练,有专门的法律学习背景,具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必要的法律实践积累。有关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过去由于制度障碍,以及军转干部挤进政法系统等,都使得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学生无法进入法治专门队伍,《决定》提出要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这一问题可望得到有效解决。

 

  最后,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投身法律服务市场的通道。有关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决定》主要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第二句是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其中涉及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等五支队伍建设问题。从律师队伍建设上来说,目前我国执业律师仅有30余万人,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能推动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则势必加大从法学法律专业毕业生中补充人才的工作力度,由此也给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志愿者,加强这几支队伍建设,无疑为壮大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四种类型的基层法治人才

 

  当前我国法律教育一方面是法治人才过剩,大批法律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跟法律有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法治人才奇缺,法官、检察官断层现象严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青黄不接,两种现象并存,构成中国法律教育的奇特景观。这说明,我国法律教育出现了偏差,培养的法治人才不适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实需要一批基层法治人才,但这些人才的标准必须是羊群中骆驼,而不是残品、次品。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应结合这些要求准确定位法治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也应对照这些标准完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具体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需要的羊群中骆驼,就是以下这四种类型的基层法治人才。

 

  ()创新型人才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经验,科学的创新实践。[1]当前,我国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创新型的基层法治人才必须能够针对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努力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这是基层法治人才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纷争,蕴含着从法律至上角度审视一切社会治理问题的倾向,[2]是一种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有别于以往的人治思维、关系思维、守旧思维和有罪推定思维。

 加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为依法治国提供适格的基层法治人才

  ()应用型人才

 

  法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是现代基层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是说、写、做三种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法庭辩论能力;“,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能力;“就是法律应用的能力,基层法治人才需要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掌握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程序、证据应用、法庭辩论等技能,以及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甚至驾驶技能等。那种说不赢、写不了、做不得,只会读书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显然是无法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的。

 

  ()复合型人才

 

  基层法治人才不应只是探究技巧和方法,还应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法治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也要掌握必要的经济、人文、管理、外语等知识,必须能够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技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从用人成本的角度来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受欢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复合型基层法治人才,这是必然要求。那种认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说法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误解。事实上,一直以来,复合型并不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标签,而是贯穿各类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也在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在专业设置上,开设了司法会计、人民调解员、法律文秘等专业,这些专业人才都跨越了法律专业领域。

 

  ()专门型人才

 

  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见,未来将会需要大量的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于一身的专门型人才。这类人才既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突出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既懂人民调解工作技能,又懂人民调解队伍战略,胜任人民调解员工作测评与考核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做专做细做深做出特色,这种专门型人才会十分抢手。

 

  三、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培养一大批适格的基层法治人才

 

  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为基层法治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补充能量,这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必须用法治思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基层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四种类型基层法治人才的培养。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要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局,把培养政治合格的基层法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按照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造就一大批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提供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勇于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4]

 

  ()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基层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要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充分对接,以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四种类型基层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继续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重点将法治实务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学校,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门型基层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建立起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法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与四种类型的基层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确保专业知识够用,突出学生个性化要求。首先,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设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必修课程,保证法律专业必要的知识需求。其次,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构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推进学分制改革,形成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复合型基层法治人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基层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教师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首先,法律专业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法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做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和模范的践行者。其次,以双师素质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着力打造理实一体、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第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业务骨干和法律院校教师双向交流,通过提高优秀兼职教师的薪酬标准等特殊政策,与法治实务部门共同选聘、培养、使用兼职教师,解决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问题。

 

  作者:王伟 来源:当代青年(下半月) 20165

上一篇:职业教育“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

下一篇: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