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近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特点及对高职英语教学的

发布时间:2015-12-17 10:42

本文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0期,仅供参考,切勿用作商业用途。欢迎进入学术参考网www.lw881.com

 一、近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引入及其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从19世纪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将近100年中,作为西方的知识阶层,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

  据统计,1917年,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学生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是:初等学校4%,中等学校11%,高等学校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华教会学校迅速扩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净增学生约6万人。一批著名的教会大学先后建立,如上海的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济南的齐鲁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武昌的华中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大,福州的华南女大、协和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燕京女大、协和医大等。这些教会大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懂英文的各方面专门人才。在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同时,教会学校也将西方的科学、文化、教育等带入我国,对我国近代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国一门新的西方语言文化课程,英语学科的创始源自于近代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创建的英语教学理念是“使中国青年结合自己的情况学习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成为有才华、有理智、勤奋、品行高尚的社会成员。”①时至今天,这种理念不仅已经被继承下来,而且成为我国学校英语教育普遍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英语也从单纯的一门西方语言课程,演变为在全球一体化前景下,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技能。其中,教会学校为我国英语教学所做出的贡献与体现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二、近代教会学校引进英语教学的观点综述

  传教士作为西方的知识阶层,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身上凝聚了近代西方的思想理念、先进科学与西方文化。在教会学校进入中国之后,对于是否设置英语课程、是否使用英文讲授专业课,各国传教士曾经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并就此开展过激烈的讨论。

  (一)开办教会学校是传教士的使命,也是普及科学与国人的需要

  1877年,在第一次传教士全国代表大会上,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 Mateer)发表《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的演说,特别提出教会应该重视教育问题,认为传教士具有开办学校和教授科学的使命。

  1881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香便文(B. C. Henry)和库思非(C. F. Kupfer)在《教务杂志》上发表文章,主张教会学校不应过分注重宗教,应开设包括英语、科学及其他学科在内的多种课程。

  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丁家立等人也发表评论,认为教会学校应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以满足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需要。

  (二)反对教会学校教授英语课程,培养教会需要的人才

  1890年,狄考文在《如何使教育工作者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文章中,提出了反对以英语施教的主要原因:“接受英语教育的人自然认为英语是他的‘饭碗’,会“被通商口岸吸引去,在外贸部门或外事有关的衙门里寻找职位。”狄考文认为:“假使我们必须教授英语,无疑地将得到中国官吏和富人的赞助和支持。这样学校的宗教风气将迅速改变,而置我们于不顾。也将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学术标准的下降,学习英语对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Devello Zelotos Sheffield)认为,教会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青年成为教会工作人员,以满足教会日益增长的需要”。谢卫楼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工作人员用中文术语学会西方的科学后,必定能够更有效地在他们的同胞中传播科学知识。”

  (三)支持开设英语课程,培养掌握英文并理解西方文化的华人领袖

  1886年,美国美以美会福勒(Bishop )与李安德(r)等人在他们创建汇文大学时就声明:“英语知识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各阶层活动人物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以关键的和实用的英语知识,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使他们与时代并肩前进,使他们能够成为千百万不谙西学的同胞中的一员领袖。”

  1888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阐述了开设英语课程的优势。他认为:“华人研究英文,犹如西人研究希腊拉丁文,可以增进智慧;可以铲除华人排外之成见;可以增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占据商界重要位置;可明了基督教事业和教义;至少在通商口岸,已势在必行,教会学校应捷足先登。同时,华人研究英文,也有助于那些有志于出国继续深造的年轻人。”

  (四)无论学习科学还是谋生求职,都必须掌握英语技能

  1893年,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发表的《中国基督教教育面临的问题》文章中指出:“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中文语言虽然正在发展,但用它准确表达科学思想,仍需几百年的时间。任何没有产生在思想里的东西不可能出现在语言中。因此,如果我们要用汉语翻译,必须等待汉语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中国人的事情。目前,我们必须用英语来教授科学知识。教授完全的科学知识只能用英语。”

  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则要求学校的所有课程,除国文课外,全部要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进行教学,用英语进行交流。他认为,“我们不懂中文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样,中国人不掌握我们的语言就无法获得对西方文明的充分理解。”他强调,无论是出于训练学生的头脑,还是出于帮助学生谋生的目的,英语都应该成为教会学校最重要的课程。汉语不能正确地翻译现代科学知识,并以此作为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理由。

从1877~1896年近20年间,传教士们对于英语教学的讨论,提升了传教士对于教会学校开展英语教育的整体认识以及英语教学水平。教会学校也因此普遍地设置了英语课程,而教会学校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也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特色。

  三、近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特点及与当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比较

  (一)近代教会学校与当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诸因素比较

  考虑到我国近代教会学校具有的职业教育性质及其与当代高职院校语言技能的相关性,有必要对其英语教学诸因素进行比较,见表 1。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学了多年英语,学生仍不能熟练地阅读、翻译,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而近代的教会学校却可以在3~4年的时间里,使学生做到熟练地阅读、翻译,流利地与外国人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近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

  1.英语课程按程度精细分班组织教学,因材施教

  有些教会学校根据学生年龄高低,将学生分为三个班级。年龄大的班开设的英文课程为地理、历史、英文写作;年龄稍小一些的班开设英文读与写的课程;年龄很小的班只开设以读为主的英文课程,见表2。

  学校虽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师资只是由几个在当地的传教士充任,但是,学校设置的英文课程内容,却细化到同一层次学生在不同班级中就学,不同层次、不同班级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具体而微、具体而实且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是难以见到的。

  2.注重英语教学的全英语整体环境与氛围的营造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会学校十分注重在校园内与课外营造全英语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积极创办俱乐部、青年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体育比赛、合唱队等师生交流会活动,让学生如置身于英语语言的国家中。如广州岭南学院,在所有活动中都要求学生“一律采用英文,连助教指导实验,运动场上运动员的口语,学生助威的拉拉队,也无例外”。外出旅行,也是由教员率领,前往各公园、海滨或幽美的风景区游览,教师随时指物讲解。晚间,则全体同学集合一堂,以使每个学生登台自由作简单的英语演说,或讲述当天旅行见闻及印象,学生自然兴味浓厚。有时还诙谐百出,人人能充分发挥其幽默感。这对于英语辩才的训练与补益教育的意义非常显著。全英文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全方位的英语实践活动,既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在短期内英语技能得以迅速提升的重要途径。

  3.英语学习与随时随地的英语听说训练相结合

  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中国最受人瞩目的英语人才学校。被誉为“当时最纯正的英语学校”。这与他对英语教学方法的主张有关。他认为,在中国,作为外语的英语,缺乏英语国家活生生的社会语言环境,也没有参加英语语言实践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在圣约翰大学,卜舫济校长千方百计地营造独特的英语训练环境。他主张,学校所有的章程、规则、通告、往来公函、会议记录、年度报告均采用英文编写,使学校日常工作与学生英语训练相结合。在这种英语实际训练的环境下,无疑会增加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机会,学生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

  4.英语教学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卜舫济校长还极为重视学生的英语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经常举办与西方科学文化相关的、花样繁多的英语课外活动会。他认为:在游玩的时候,教师愿意与学生在一起活动。毫无疑问,这些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与所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圣约翰大学以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益智会”,用英语进行科学讨论;还成立“莎士比亚研究会”,每星期六聚会一次,读莎士比亚剧本;而“军乐会”每星期则组织两次英语练习;“摄影会”每月开一次会;“互助会”每月开一次会;“文学辩论会”则用英语进行各种文学专题的讨论与辩论。

  1889年,在卜舫济校长的直接指导下,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还编辑出版了英文校刊《约翰声》双月刊,后改为季刊。据该校的校史记载:“约大教授英语,最为有名。吾华人学习英语,各地皆有缺点,一经约大陶熔,无不读音准确,学生在校内外以及外洋各国获得褒奖者,不可胜数。约大学生以英文著称,其故有二:一为英文演说辩论,一为《约翰声》之撰述。其练习演说,先撰稿,后背诵,夜以继日,预各功课不如是之勤也。其功效之大可想见矣。”圣约翰大学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独特方式是学校举办英语辩论会和出版英语杂志。每逢周末,卜舫济校长总是在家里举行晚会,请学生轮流到家中喝茶、聊天、吃东西、玩游戏、唱歌等。这些社交活动,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圣约翰大学以其富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闻名近代中国,毕业生曾遍及晚清时期中国的各行各业,并以高水平听说能力而著称,他们在行政外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工商企业等部门中担任重要职务,其毕业生中,不乏有颜惠庆、顾维均等蜚声中外的外交家。

  四、近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特点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教会学校作为引进英语教学的先驱,为我国建立近代英语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教会学校以独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英语人才,不仅支持了中国近代对外洋务迅速扩展,也为当时我国近代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准备了第一批懂英语、懂洋务且品德兼优的专业人才,并且为如何培养真正实用的英语人才闯出了新路。

  (一)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追求实效

  教会学校培养英语人才的整体目标明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层次清晰,教学针对性强,追求实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考证教育的轨道。应通过强化口译和笔译使学生获得应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证、考试才学习英语。

  (二)全英文教材,全外教师资,全英文语境

  全英文教材、全外教师资是近代教会学校的特色,但却是当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软肋。我国高职院校要走向国际化的办学之路,全英文语境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一直在尝试“双语教学”,但少有成功的经验。因此,借鉴近代教会学校的做法,不失为上策。

 (三)引进外教不如引进外校

  近代教会学校客观地为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做出了一定贡献。其在中国建立全外语环境的学校成为快速培养英语人才的捷径。因此,提升英语教学,引进外教不如引进外校。如整体引进国外优秀的英语学院,采用全英语教材,聘用全外国教师,应用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大学英语网考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教师为研究角度》, 编号:SK11_14,主持人:李艳梅)

  参考文献:

  [1]李良佑,张日 ,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丁伟,刘海龙.传教士卜舫济及其主持下的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90-192.

  [3]刘广京.中国早期的基督教大学[J].中国通讯,1914(4).

  [4]吕达.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3):105-109.

  [5]朱有 ,高时良,简又文.记岭南大学之组织时期(下)[C]//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8]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9]顾卫星.晚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1.

上一篇: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路径培养的策略

下一篇: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的发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