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江苏历史教育的现状和展望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10 09:39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育展望;历史教育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的潮流,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组成部分的历史教育也紧跟步伐。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在这种课改大背景下受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影响的历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历史新课改的基础和前提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等文件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当前,课程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个体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伟大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历史的大时空中寻找到自己现实人生的坐标,进而洞察在人生的多种路途中,自己更适合走哪一条人生道路,这显然需要用历史做参照。历史教育是用历史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人生(亦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历史知识的选择也好,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也罢,倘若不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为教育的终极诉求,那教育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我们需要严肃审慎地对待目前时兴的对有效教学和有效评价的研究,而真正要让研究发挥效用,同样取决于我们对历史教育这个关键词的内涵完整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本身不是人生的老师,历史教育才是人生的老师。作为历史老师,用历史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深感自豪,但也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然而,当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是个什么样的现状呢?  二、受高考评价机制影响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  在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历史高考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历史高考成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成了不少教师的历史教学策略;“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学”更成了不少学生历史学习的秘诀。大家都知这种情况极不正常,然而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考什么"和"怎样考"从考试出现开始起,就成为考试这项评价方式的本质要素,深深影响着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确立,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是基础教育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新的评价机制尚未确立,评价观仍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试成绩为核心,评价还是太倚重成绩和结果的排比,这导致教师在课改创新活动中依然缩手缩脚、观望徘徊,往往只是迫于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压力和要求,在人前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背后仍然搞大密度的灌输,课改教学并没有突破原先的藩篱,进入更高的境界。  高考是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推动高考改革,课程改革也需要高考加以拉动。基于此,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承载着多种重任的高考自然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而目前高考还存在的很多弊端:  ①.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  ②.高考成为“指挥棒”,引领着教育目的和引导着教育过程。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成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  ③.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导致高考的“负荷”加重。在新课标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受这样的高考评价机制的影响,教育必然还会被原有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2.江苏高中历史的评价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苏教基〔2005〕16号)的精神,我省近年来年普通高考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实行等级计分,分为4个等级,用A、B、C、D表示。技术科目测试等级为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不仅决定学生能否有参加高考的资格,还直接影响到高考的录取。  加分: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有4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测试合格的考生,在划线前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不满4门的,有一个A加1分。  录取分数线:高校录取时按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成绩(不含附加题分)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  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需达到C级及以上(技术科目测试合格)方可填报普通类志愿,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超过三门。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必要条件:必修测试科目均达到C级(技术科目测试合格视为C级)及其以上,选修测试科目均达到B级及其以上。  这样的高考方案的初衷是把过去的百分制改成现在的等级划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定的各门课程学生都应该学好,对有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作用。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在说明2008年高考方案时曾提到,分两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与高校录取挂钩,这实际上使高考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有利于引导中学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强化平时学习。这对学生长远发展来说非常好,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也算是比较“狠”的一招,江苏考生在全国的成绩优势也会得到加强。  那么,在这样的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影响下的历史教育的现状又怎样?它是否能满足方案制定者的美好愿望呢?它是不是也带着镣铐跳舞?  3.受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影响下的江苏历史教育现状  历史学科是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的范畴。  (1)作为必修课的学业水平测试。  对历史学科有两项指标:一是过C的基本要求,一是达到A加十分的目标。和以往会考不一样,它直接影响着高考录取。它的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所以各基层学校演绎了“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歪曲。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历史课程设置还算正常,然而到了高二下学期各学校就开始采取适应本学校特色的应急机制。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做了适度倾斜,在保证其他学科正常开设的前提下,削减它们的作业量,以保证学生有更多时间复习考试科目,同时也大大增加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课时。还有不少学校则是全力以赴,从春节过后,就停了语数外三门课,把精力集中在即将测试的科目上。首先确保人人过关,否则考生连高考入场券都拿不到;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增加4A的人数,这样可以在未来高考中获得自主权。学校实行的是被很多中学教师戏称的“轰炸式教学”模式;同时,各教育管理机构也开始组织一次又一次的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模考。  然而我们知道,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上都是在中学被戏称为小学科的学科,所以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于是有些学校就作出停高一上高二的授课安排,毕竟高一还有一年才考呢,历史学科同样也是这样的命运。在春节后的近两个月里,每个历史老师基本上每天都得上6—8节课,同时还得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上课——出试卷——改试卷,最后还得根据每次考试的结果采取“盯人战术”,再挖掘一批有可能冲“4A”的苗子,并梳理出有可能掉在B甚至C以下的危险分子,在他们身上投放主要精力。在这里,老师已经不是教师而是上课的机器,成了流水作业的操作工。他们还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发挥?  在这链条另一端的学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  “这次,你能拿几个A?”这是学业水平测试中学生普遍的口头禅。学业水平测试中只要考生必修科目的4门一次性全都达到A,高考总分就能加5分。这样,每个考生都清楚,在一分之差就有可能与梦想失之交臂的高考中,这5分意味着什么,同时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还决定了学生能否有资格参加高考。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有两类学生最紧张,一类是成绩很好、力图冲全A的学生,他们要确保万无一失,只要有一门出现一点点纰漏,一切就会前功尽弃;第二类学生则是学习成绩差的,过不了关,连高考资格都没有,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更有个别学生感受到了这是对他们个体智力、能力甚至是尊严的挑衅,但他们不敢、不会、也不能放弃。当然也有一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感觉反正拿不到全A,但也不会不及格,尽力而为吧,基本没甚压力,而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谁不想在以后成功的道路上减少点绊脚的坎?谁不想在以后竞争的道路上增加些获胜的筹码呢?相对于要考政历地的理科生而言,文科生感觉难度更大。从高二上学期期末开始,就有大批文科生到处寻觅理化的家教,部分培训班还不失时机地打出了冲刺学业水平测试的招牌,居然班班爆满。当然,学生家长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从改变观念到积极配合,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后勤工作,“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在必修课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学校、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倍感身心疲惫。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忙的老师太忙,闲的老师放长假,语数外和选修落下了怎么办?以后补!而高考时间不会因你而改变,这就必然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加大语数外和选修课的力度和强度。这样,业已绷紧的神经就永远没有放松的机会。  (2)历史作为选修课的学业水平测试。  按照现在的方案可以这样认为:四门必修课是“高考资格”,两门选修课是“重点本科门槛”,语数外是“投档线”。选修测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等级。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B级为前20%至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实行等级计分,就有可能出现两种现象:其一,既然是等级,就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只需抓算入总分的语数外三门;其二,重点抓选修,这毕竟是门票,门票都没有,分数再高也没用。

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时候,只要像点样本科学校都要求选修测试科目均达到B级及其以上。是所有考生的前50%才是B,而两门课都要达到B以上,可能只有40%甚至更少。也就是说,仅凭选修课,就可以将60%的考生屠戮在重点本科学校门外。这就造成了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因为总有50%的考生被淘汰。为了避免这样的噩运,大家只能拼命争,语数外三门只有440总分,所以,同分现象必然会非常严重,一分压万人现象极有可能出现。  而在一次次模拟考试结束后,若语数外成绩和选修等级发生不匹配的事故,学生往往又都乱了阵脚,心理负担一下子加重了。学生着急了,家长傻眼了,老师紧张了,学校加压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学生忙这样丢那样的窘相。“匹配度”成为每次调研测试分析的重点指标而被引入考核体系。  新课改后已有几年高考落下了帷幕,然而,笼罩在广大考生、家长、老师心头的却是层层阴霾:江苏省文科状元居然没资格报考北大,尽管她的分数超过北大的要求;南京市文科状元居然没资格报考北大,甚至南大、东大都没资格报考,尽管她的分数也超出北大的要求。  这样的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对于学生、家长、学校来说,高考是太重要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测试方案究竟是撬起素质教育的杠杆,还是羁绊素质教育实施的卵石甚或是禁锢学生身心的镣铐?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也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如何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才能真正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又如何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自由的舞者,从而让教师、学生甚至社会都能在自己的舞台尽显自己的风华?这亟需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探索求真!  三、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几点瞻望  既然考试有很多负面影响,而考试又不能被取消,那么今天教育就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素质教育,削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 第一论文网得到发展。”我们该把精力投放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切切实实减少整个社会由于高考形成的巨大压力,减少学生和教师的巨大压力,而不是使用手中的“指挥棒”进一步把这种压力升格。  1.新评价方案的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评价方面是这样规定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元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试方法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  有了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之后,还必须有好的实施策略,否则标准制定得再完善,不能有效地实施,也只是一纸空文。但是,评价标准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不断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长期规化,不断总结课堂评价标准的效果,不能只是制定了一个评价标准之后,到各个学校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就了事,要有长期的规化,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因为仅仅根据一纸评价标准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①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  ②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选拔制度,为高考“减负”。  ④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可能。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2.对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设想和展望  笔者以为今天教育要研究的课题,不是如何考试,而是如何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搞得更生动活泼,如何把学生从重复机械地解题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如何把知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如何在教育中实施德育等等。从而,依照教育本来的规律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第一论文网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本次课改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变化,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使教师走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这三大误区,从而达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现在的历史教师在课改上不仅要实施素质教育,还应着力研究和创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不能沉湎于传统的应试模式。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来,另辟奚径,找方法,找兴趣。有了兴趣,则教得轻松,教得自然,从兴趣中去探索,去求知。让学生愿学、爱学、好学,勤学苦练,百学不厌,从会学中去学会历史,常言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可以采用辅助的教学手段。如历史教学挂图,运用幻灯、录象、录音、电影片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多质疑勤问难,由单边教学地位转换成双边教学平台,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诱导型教学模式转变。故此,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兴趣,课堂艺术,创设环境是学好历史的重中之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学科课外活动,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书本知识领域,丰富和补充课本历史知识作用极大。当然这也要求教师素具有极高的业务素质。要成功实施历史新课标,理念脱改是前提,兴趣和方法是成功的捷径。  3.实现现行历史教育与高考的互动  实现高中历史新课标(与)还需与高考改革实行互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考试制度改革的进展加快,中学历史课程和历史高考的关系也应该实行良性互动。  历史高考应切实做好下列几点:  其一,高考历史试题应重视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引进。一批更接近真理的试题反衬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陈旧的严重缺陷,推动了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  其二,高考历史试题应重 第一论文网视史料,创制材料型试题,推动我国历史课程向着彰显自身特征,展示自身魅力的方向发展。  其三、高考历史试题应重视学科能力,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推动历史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历史教学也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形成知识的网络;把握好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创新专题结构;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升历史思维。  四.结束语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层次深。课程改革决非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实施新课程的起步与尝试。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挑战,然后才是机遇。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教学,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使教育成为自由的舞者,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素质教育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苏教基〔2005〕16号)  [3]《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卷首  [4]《课程与教学论》 张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5]《关于考试本质要素的思考》张爱勤《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  [6]《制度创新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学习十七大精神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戴家干  [7]《改革考试模式 促进开放教育的健全发展》《中国考试》2008、5

上一篇:“四位一体”教学法给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下一篇:绩效管理在我班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发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