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电影中的“青春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15 16:46

电影从诞生至今走过了100多年历程,青春电影至今还未严格划分为是一种类型片。人们常常把青春题材、青春范畴的电影叫做青春电影。我国内地青春电影的起步相对于美国、日本较晚,但是内地电影的荧幕上从来不缺乏青春电影。

 

纵然对青春电影褒贬不一,却也没有阻挡它们收获的高票房。究其原因,是观众希望能够从电影中追寻到自己青春时代的影子,或怀旧,或反思,因此,青春电影是以其小清新的风格,描绘青春少年心路历程,呈现真挚纯粹的情感,融合人文性和审美性,传播成长与爱的正能量。本文通过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内地青春电影进行梳理,从各个阶段影片的审美特征和人文情怀等角度入手,探究这类影片审美品格的变化更迭以及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青春电影的概念与内涵

 

  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的青春时代。青春在生命历程里所占据的地位,最为特殊,最为难忘。这个时期的人总是带着希望而又必定经历迷惘,急于自我独立却又必定经历莽撞。青少年们由于自我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迅速充盈,往往会经历从自我审视到自我否定,最后,冲出迷雾,确定新的自我。书写青春是很多人的梦想,有人用音乐记录青春,有人用绘画记录青春,也有人用电影记录青春。影像青春,青春影像,这类电影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电影创作者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年轻人的成长、爱情、疼痛,记录下关于青春的不可名状的忧伤、愤怒和叛逆。我们将这样电影称作青春电影

 

  青春电影,覆盖全球,发端是美国的校园电影,上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在70年代末,青春片这一概念首次由日本影评家提出。而青春电影在内地也从未缺席,各时代的电影创作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更迭和文化背景,却不约而同地以向青春致敬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书写着各自的生动青春。青春电影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如今,内地青春电影势如井喷,大把赚金,市场感受到了年轻观众潮水般的热情。回首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青春电影均反映了当时年轻一代的困惑与追求,悲痛与欢愉,审美水平与人文情怀。所以,青春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追求,富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

 

  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认为: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像日本青春片那样一个片种,也没有过韩国那样的青春片浪潮,自然也就没有青春片或青年电影之类的概念。

 

梳理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内地就出现了一批青春电影,如《桃李劫》(1934)、《新女性》(1934)、《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等。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抗战爆发之前,中国电影发展空前繁荣,许多优秀作品问世,青春电影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了。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在迷惘中觉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汪方华曾撰文指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思潮均有极强的感受,许多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作品中阐述新旧思潮的冲击、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思想、妇女受压制的命运,以及家庭伦理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剧烈转变所担任的角色。

 

其中,袁牧之导演的《桃李劫》是一部很有冲击力的作品。影片以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为男女主人公,陶建平看不惯职场上老板们的欺诈手段,辞职后待业家中,妻子黎丽琳因不堪经理的骚扰也失去了工作,但生活所迫、妻子生病,陶建平只好去做起了苦力。然而到这里,他们的苦难仍没有结束,结尾男女主人公双双死亡。影片既是描写个人命运的困境,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控诉,可谓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同样是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却与《桃李劫》风格不同。影片塑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妓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现底层的生活百态,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些青年都出身卑微,生活在困境之中;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是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中国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寻找理想的出路,追求爱情和自由,控诉残酷的社会,但却无法逃脱飘零的命运,这些年轻人的青春,浪漫激荡,却又带着惨遭毁灭的色彩。当时乃至现在的观众看到这些充满青春朝气与激情的影片,自然而然地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理智与情感产生共鸣,被感化教化,进行反思,探寻影片中的左翼精神,或向往或珍惜幸福的生活,自觉接受了美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电影的题材与革命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青春题材电影较有代表性的是《董存瑞》(1955)、《柳堡的故事》(1957)、《青春之歌》(1959)、《战火中的青春》(1959)、《红色娘子军》(1960)、《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等。其中,《柳堡的故事》讲述在解放了的柳堡地区,新四军战士与当地百姓们相处得很好,四班副班长李进和二妹子经过相处和救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为了革命事业,两人没有走到一起。5年之后,战功卓著的副班长已经当了连长,二妹子也成长为村里的支书,两个有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终成眷属。

 电影中的“青春教育”

《青春之歌》里的中学生林道静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自然而然,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让林道静恍如大梦初醒一般,从此她不再是那个纤弱、企图自杀的女孩,她成为了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人,走上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几乎都在讲述青年们怎样在战斗中找到了人生的信仰与出路,帮助青年观众树立起崇高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色彩展现了当时青年人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鼓舞青年观众感悟生活,接受革命理想的再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爱国爱民的精神有重要作用。

 

文革之后,艺术界万物苏醒,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青春》(1977)、《庐山恋》(1980)、《我们的田野》(1983)、《青春祭》(1985)、《红衣少女》(1985)等。其中,《青春》是由谢晋导演的一部影片,内容是表现 红卫兵女孩徒步长征,后来参军当了通讯兵,在部队中成长起来的故事,主人公亚妹这一形象,至今看起来仍是刻画得很生动的。

 

还有一部电影创造了放映次数的传奇,那就是在江西庐山电影院里常年放映的《庐山恋》。这部影片讲述了周筠、耿桦这对年轻人因背景的差异和父辈们的历史遗留问题,足足经历了5年的关山阻隔、政治磨难,最后才终成眷属。这部影片不但是文革后第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更是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是,影片中塑造的青年形象转向了普通青年男女,对青春的书写更加自由和多样化,而电影创作者们勇于打破传统禁忌的做法,影响了当时一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可谓是既传艺又育人,那蕴含在电影作品中的人性光辉,让观众感知,并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期待,是一种良好的美育。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崭露头角,他们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青春电影的表达也有新的认识和方式。李奕明认为:唯因如此每一代人的性格和形象也颇为迥异,如同前五代人的成长莫定了他们的艺术命运一样,第六代影人也难逃历史命运对他们的塑造。因此,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员、草根群体,或极度追求影像本体,几乎难以像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青春电影在他们的镜头下,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代表作品有《头发乱了》(1994)、《小武》(1999)、《扁担·姑娘》(1999)、《站台》(2000)、《十七岁的单车》(2000)等。

 

其中,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整部影片中台词很少,镜头运动也相对简单,尽管笔者认为人物刻画还不够丰满,但却也表露出导演对青春探究性的思考方式。影片《站台》里有导演贾樟柯个人成长历程的色彩,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县城里一群平凡普通的青年人关乎理想、爱情、时尚的追寻,小人物在时代激变中有太多无奈的叹息,每个人都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自己青春。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多纪实手法,真实和主观化的表达是影片的典型特点,导演们通过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做出了自己对青春电影的实验和探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也不例外。那种被导演放大了迷惘与叛逆,使得观众们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曾经无处安放的青春,对无知岁月的感怀,对成长之痛的思索,将美育渗透到影像之中,帮助青年观众更好地塑造独立的人格。

 

  近几年,青春仍然是导演们热衷的题材,相继出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2011)、《观音山》(2011)、《全城高考》(2012)、《初恋未满》(20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中国合伙人》(2013)、《小时代》(2013)、《同桌的你》(2014)、《栀子花开》(2015)、《左耳》(2015)等影片。导演的镜头或对准学生群体(高三学生、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或记录与奢侈、名牌相伴、物质极度丰富的青春,或将“80”“90怀旧元素发挥到极致作为卖点和噱头。导演镜头下的新青年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商业化时代,他们渴望被关注、自我意识强,追求功利,责任意识却相对薄弱。因此,这一时期青春电影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观影主要消费群体在爱情观、价值观、事业观上有所呼应,观众在影片中寻找自己的烙印,产生共鸣。这些影片大多有明显的商业意图,导致影片流于表面化,在内涵、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年轻观众的热情、良好的票房成绩,却折射出了影片内容的确展现当下青年一代许多真实想法,也反映了当下青年导演们一种全新的尝试。因此,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观,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帮助年轻人塑造理想人格。当然,年轻人的审美观也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和未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结束语

 

  通过梳理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及现状,我们看到,虽然各个时期的青春电影呈现出不同风格,或展现青春残酷,或崇尚集体主义,或具个人成长色彩,或风格清新自然……虽然主题和风格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他们在书写青春的过程中,都没有脱离青春这一母体。爱恨、成长、漂泊、迷惘、追寻、失败、出走、梦想等都是青春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而青春这一主题的表达,影响了年轻观众的对个人青春的理解和追求,将青春看作是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审美现象,从远观他人青春之路,演变成对美好青春自觉的欣赏和向往。

 

  作者:平凡 来源:教育 20161

上一篇: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合作学习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下一篇:浅析影剧院装饰设计需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