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古人那里获得的教学启示的效果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8 17:57

如何教学,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成效,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论题。我曾经同样深受其扰,然而当我有机会去阅读古人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见解时,便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了,并且据此确定了自己教学的准则。
  和《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的《大戴礼记》中有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说的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教学中,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都在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拿作文教学来说,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缓滞的过程,对应的作文教学活动也就绝不可能是一时的,相对于百米冲刺,作文教学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所以,对于高一新生,我提出了作文素材“四积累”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结实厚重的笔记本,每周积累五个成语、五个名言警句、两段精美的文段、两个名人故事或者热点事件。一开始,同学们对于“四积累”不理解,总是在周末检查前手忙脚乱地完成。看到这种情况,我又给学生建议:“无论什么时候,都把积累本放在桌面上,课上课下听到的、看到的随时记到本子上。”最初,上课时遇到好的东西我就提示学生记下来,后来,不需要提示,学生就自然而然地、随时随地随手地积累素材。慢慢地,我还发现学生们每次考试复习准备之前,都会拿出积累本翻看。终于,经过了这一年多的努力,原来被当成负担的“四积累”,变成了学生作文的至宝,更重要的是,时间幻化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与习惯养成同样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的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这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论语》中关于因材施教的例子有很多,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他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在当今的教育现状下,实施“因材施教”存在一些困难。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秉承孔圣人的教育理念,我觉得仍然有努力的方向和办法。比如关注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在心中给每个学生带上一个特点鲜明的标签,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和一[论文写作 ]个女生,文学素养都很高,语文成绩十分突出。课上我经常有意提问他们,课下也愿意和他们交流心得。我发现,那个男生很开朗,爱表现,表达能力也很强;而那个女生在面对众人和老师时,常常显得很拘谨。有一次我让她读课文,读到一半,她竟然哭了。我发现,这个女生很内向,缺乏自信,我的关注成了她的“负担”了。我明白了,对于同样成绩好的两个学生,也应区别对待。后来,我减少了对她的直接的提问和关注,却经常把她的试卷和作文呈现在幻灯片中,作为优秀的范例来讲析。这样,我既关注了这个学生,同时也使她慢慢地自信起来了,推动了她的学习。这件事让我懂得,老师认为好的,不一定对学生真的有好处,一定要找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教学。
  最后这一点是关于教学态度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中有这样的训诫:“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意思是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这样的思想带有很浓厚的中国“风味”,其实“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套论调早就走在了时代后头。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愿意服从“强权”?与之相比,我更愿意信奉《荀子·大略》中所说的“导之以道而勿强”,意即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是强制压服。
  班里有个学生,偏科严重,是典型的一个重理轻文的例子。对于语文学习的轻视和懈怠,让我很恼火,也很无力。一次,背诵《李凭箜篌引》,他不但没背下来,还调侃似地将之即兴改编成了一首打油诗。我当时火冒三丈,
  ’用恶狠狠的语气对他说:“一会儿去你的班主任那里解释吧!”一堂课下来,我暗中观察他,发现他整堂课都很局促不安,不时地把目光偷偷地扫过来看我的表情。我也冷静下来了,心想让他去班主任那里接受批评,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于语文学习毫无益处,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劝导。下课我把他带到了我的办公室,用平静的语气问他:“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吗?”看着他迷茫的表情,我告诉他:“能称之为优秀的人,不能有致命的短板。连母语都不能很好地运用的人,怎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呢?”他看着我,坚定地点点头,对我说:“老师,我会永远记得你说的话!”结果可想而知,本就聪明的一个学生,从心里接受了语文,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和耐心引导这三条准则,就像三盏明灯照耀我前行的道路,我更期待新的生活、新的经历、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充实和丰富我的教学思想,让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几个技巧

下一篇: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