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思维培养问题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7:56

 艺术思维训练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意义,艺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艺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较完备的艺术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技巧及其应用技术,还需要感情、艺术灵感和艺术思维。设计创造,思维先行。只有加强对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艺术人才教育的目的,才能引导学生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使其艺术思维和素养得到启发和发展。
  一、艺术思维概念
  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人类从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艺术思维基本发生方式是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由理性思维寻找感性思维的一种机制。其根本的原理就是感知——主动意识——再感知的循环过程。这样,创造性思维就形成了,完成了艺术思维的最终目标。创造性思维本身即意味着创新,意味着不断地超越。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思维具有双重加工的特点,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统一,结果是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模式通过探寻其中的规律、培养手段和方法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借助阅读和欣赏、速写和临摹、创作和讲评的方法手段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二、培养手段和方法
  1.阅读与欣赏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易接受理论教学,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了解艺术的较为有效的机会。最好能将艺术理论和作品结合,使其初步形成艺术思维。通过阅读文献,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作品的内涵和创作历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精神素材。教学中可以从作品的创作者谈起,如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讨论作品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等,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散,即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而加强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因此,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好的美术作品的临摹,不仅提高了技术性,还可以感知艺术作品的美,是学生了解艺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这种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比如看画展,其目的就是熏陶学生的审美感官、开阔眼界和激发艺术思维。这时,人的视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中能够观察到艺术家内心的世界、艺术语言、创作技巧及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因此,教学可以从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开始,从懂得一件艺术作品开始。学生通过欣赏名作,对艺术作品感受、想象、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二者结合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把握能力,从客观世界获取材料并运用想象,经过了思维的抽象达到培养艺术思维能力的目的。
  2.速写与临摹
  艺术创作取之于生活,各种环境空间都是资源,学生细心地观察并进行速写或临摹,这种现实的练习也是发展艺术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速写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速写与临摹这种练习中,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理性向感性转化的循环,能够把对现实的思考转化成图像,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实际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造型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象,对形成艺术思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对于塑造其艺术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速写和临摹的表现手段也随之提高,为创作题材的实现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数字技术综合作用而生成的各种现象与创作的可能,催生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表达艺术思维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空间,也促成了艺术领域的新的表达和新的艺术风格。艺术思维得以驰骋,灵感和创意也喷薄而出。因此,学生在进行速写表达的练习中,创造激发出的思维活动,在提高艺术审美的同时,对造型能力和美的规律的掌握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为艺术思维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速写或临摹是从一般的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与整合,产生直观的理解与会意,这个过程就是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也是美术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强调人的直观性。教师角色的任务主要就在于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和创造,这种能力就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思考和探索来获得,也是培养艺术思维的心得体会和成果的重要方面,并融汇到艺术创作中。
  3.习作与讲评
  教学中课题习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变通,脱离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多种多样的创造性设想,如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增强从同一对象材料来获得多种答案的能力,使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可以称为发散思维模式,即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开放型思考方法。在进行艺术思维过程中,以发散性思维去寻找素材,通过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寻找艺术灵感和契机,从而完成创作。这种练习的特点在于对一个主题的表达有了多种可能的方式,尤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既增强了审美意识,也能够拓宽视野,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 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观念。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的讲评也是课程的一部分,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讲评中来,教师和学生互评,每个学生对作业的理解都有各自的见解,在交流中互相碰撞和讨论。学生可以从创意、构图、技法、表现等几个方面思考自己的作业,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也能展示出学生艺术思维的一方面,学生也会更加重视学习,而不只是在课程结束时上交一份作业那么简单。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思考得到了提升,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新思维。因此,作业的评价要贯穿到整个的教学环节,注重作业创作的过程,而不是看重作业的结果,避免了有的学生因为表现力不足而造成对创造失去信心。
  结语
  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持续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在不同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希望我们的艺术教育能增强艺术表现的手段,更新教育途径,促进艺术思维,锐化艺术灵感,由“技能型学习”转向更能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性学习”,相信通过这些课程设计,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艺术思维,更好地完善艺术教学体系建设。艺术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精神为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力、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并不是短期或简单的付出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注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新的理念也会随之产生,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也是层次不齐的,但最终会因此塑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艺术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积极寻找思路,这种超前的艺术创作思维强调通过形象来反映和描绘对象,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理想,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现代艺术创作除了艺术形式之外,还要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艺术教育的课程是动态的、可变的,是不断生成着、形成着的。注重艺术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远、发展空间更大。
  参考文献:
  [1]王旭晓.试论艺术思维的特征——从文化创意谈起[J].艺术百家,2011(1).
  [2]李慧莉.梁圣复.工业设计图学教学中的艺术渗透[J].工程图学学报,2008(4).
  [3]李志榕.从独白、对话到发现——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
  [4]付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探讨[J].新校园,2011(8).
  [5]陈晓慧.谈平面构成教学中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宫崎骏动画色彩设计相关问题和策略分析

下一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