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1:42

  

第1篇: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而在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等基本前提下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视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考核研究生质量的基本标准。经过三十多年不断地探索与发展,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量”的飞跃,研究生人数规模扩大,学科种类齐全,培养类型较为全面。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教育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起“质”为先的观念,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对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综合分析当下国内存在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我们发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1.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研究生数量日益庞大的新形势。如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分由不同级别的主管机构负责,体系庞大、形式分散,同时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并且,底层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各项繁杂的工作,难以开展更有质量、更有创新性的工作。


  2.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凸显固定的培养模式的弊端,生众师寡的现象导致研究生接受针对性知识的获取量下降、参与讨论机会减少等,进而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升反降;同时,专业导师无暇对不同级别和类别的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动态关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不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时俱进。部分高校忽视提高学生深化思维,探索未知的能力,对学位论文重量不重质,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阻,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目标。


  4.研究生教育管理倾向于人治,没有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缺乏可操作的有效考核办法。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保障研究生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监察和督促机制的有机组合。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对策


  针对当下研究生创新性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模式、相关体制措施和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1.规范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核心是导师制度。我们认为应当建立多层次的导师遴选、考评和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对导师能力考评的参与度,建立师生双向评价模式;打破学科局限和“师门”意识,鼓励研究生接受来自其它研究领域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从导师指导层面严格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惩处制度,增强导师科学道德育人意识。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落实高水平素质教育创新性措施。我们尝试建立了研究生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页、微博、BBS、QQ群等,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或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进行探索研究,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研究生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项目申报式活动平台,由学生自主提出想要开展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性、能动性。


  3.重视科学道德建设,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学院对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的跟踪,制定符合一个时间段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的教育方针,做到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改进思想政治导师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形式,我院结合本专业特点,以教研室为单位配备1-2名思想政治导师,分担学术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研究生思想鉴定、注册、请销假等方面也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提高了学院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力度、反馈效率。


  4.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生培养经验,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学校管理中的“监督”是一种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发挥真正效力、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监察和督促机制的有机组合。在结合国内外质量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构想。首先,健全组织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学院领导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除日常管理职责外,也要担负起对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导师、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的总体质量评估;其次,适当的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问责等级机制,对于奖励和惩处都责任到管理部门或个人;最后,健全专项评估制度,如生源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学风道德评估等制度,切实促进研究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第2篇:浅析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999年我国研究生招收人数为9.22万,到2008年招生人数猛增到44.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20.54%。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47.5万人,比2008年扩招约5%,预计到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将超过190万人[1]。研究生扩招是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平稳发展阶段,市场很多领域的研究和拓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不断扩招,本科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但社会就业容量有限,研究生扩招可以使更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深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研究生扩招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但是,研究生扩招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适应了当前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研究生扩招的负效应


  1.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扩招的“稀释效应”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2]。


  其次,部分高校只顾眼前利益,将招收研究生作为经济创收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规模、追求经济收益,而不顾自身的培养能力和学术条件不足的现实情况,盲目扩招,使得一批主观能动性较差,基础薄弱,知识面过窄等自身素质较低的学生被招收读研,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


  第三,随着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研究生就业压力巨大,这使得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外化的倾向。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功利意识增强,很多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以便对将来就业提职有力。研究生培养中,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学术论文、涂改课程成绩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的创造力较低,创造力下降[3-4]。


  第四,研究生扩招使得学位论文评审任务加重,造成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另外,由于扩招使得当前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保证研究生顺利就业,另外一方面还要保证研究生质量,评审过于严格,必然使得一部分不合格的研究生拿不到毕业证,造成他们就业更加困难,影响学校声誉;评审过于宽松,又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这一矛盾面前,学校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高校考虑眼前利益,以牺牲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宽松评审,培养质量下降,市场认可度随之下降,就业愈加困难,恶性循环,饮鸩止渴,难以遏制。


  2.研究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复杂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复杂。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年龄跨度大,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阅历,一部分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的应届生直接考研究生的,而一部分研究生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读研的。另外,目前大部分研究生是统招生,少部分是推荐免试生和单独考试生,而统招生中又包括了公费生、自筹经费考生、委托培养考生[5]。再有,研究生的家庭状况也不尽相同,单身居多,也有少部分已经成家。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性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


  3.教育资源不充足,师资力量不够


  研究生数量规模的不断膨胀造成了教育资源紧缺,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扩招之前,一个导师指导2-3个研究生进行小班教育,而现在,一个导师则要指导8-10个研究生[1]。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之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诸多工作,精力有限而导致有些导师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在学业和能力上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充足的具体指导[6-7]。最终,势必造成研究生无法学到扎实的知识,科研能力无法提高,甚至毕业的时候科研还没有入门。


  4.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研究生扩招虽然一时减轻了就业压力,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就业的。在国内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和国际金融海啸的双重环境下,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不再如以前那样乐观。现在,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去年的研究生还未找到工作,今年的毕业的研究生就已大批涌向就业市场。如此多的研究生毕业后该如何安置,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无法规避的问题。同时,由于就业市场更加务实,多数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片面追求高学历的职员,反之,它们更加理性,要求所雇职员通常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技术。研究生不再有传统的学历优势,现在的研究生普遍感到研究生不再“值钱”,在学校表现优秀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因此,部分研究生已经无心潜心科研,他们一入学就开始找兼职积累工作经验,这样势必造成科研水平下降。


  5.研究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复杂化


  研究生数量增多、群体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不仅有学业上的,还有就业、婚恋和家庭各方面。由于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公费的名额越来越少,有很多大学已经取消公费研究生,研究生全部自费,高昂的学费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读的研究生中有些已经结婚,这些研究生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大幅扩招所形成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研究生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人格障碍、自杀行为、侵犯行为、人际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生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建立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制度、新体制和新模式。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现有的管理制度、体制和管理模式不合理,因此,解决研究生扩招带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变现有的教育管理现状。


  (1)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和契约化管理模式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即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二级管理模式在大多数高校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一级管理模式还是二级管理模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权力过分集中于校级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主权较小[8]。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应建立学校—院(系)—学科(专业)三级管理模式[9]。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即增大院系及导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权,特别是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科、导师和研究生更大的自主权[8]。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全局性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宏观协调功能。


  一些管理者认为,研究生越多,管理就应该越严格。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普遍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弱。管理模式仍以刚性管理为主导模式,采取的是制度管理[10]。通常是学校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约束,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了研究生应尽的义务,而较少强调研究生所享有的权利。由于研究生的权利长期受到忽视,导致他们极不愿意配合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不愿意参与学校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服务于研究生,为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部分教育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对研究生的服务。因此,为了引导和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可以采用契约化研究生管理模式[10]。契约化研究生管理模式就是用契约的方式确定高校与研究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基于自愿原则,达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目的。研究生契约化管理模式强调了服务功能,明确了学校和研究生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有关责任的归属,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表现。


  (2)改变以初试为主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研究生招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初试加复试,但一般来说,考生初试分数的高低是决定是否被录取的主要依据。近年来,这种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比如,考取研究生的人中有不少人的分数很高,但是科研能力却很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相当一部分有特长的考生却因为初试的分数低而没有机会读研。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采取素质推荐、知识考试和能力复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1]。具体来说,就是先由考生原所在单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进行推荐,然后由知识考试对考生进行基础知识考核与筛选,最后,所有通过知识考试的考生进入能力复试环节,能力复试应注重测试考生的逻辑思辨、专业知识、创新等各方面能力,而这一环节最终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另外,对于确实有特长,但是笔试成绩未通过的考生可以进行酌情破格录取。


  (3)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研究生培养要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研究生招生应根据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科培养条件、导师培养能力和科研水平、社会需求等因素,保证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模式应以鼓励创新为核心,把创新作为研究生教育考核的重要内容[11]。学校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为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大力提倡开展各种校园创新型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建立研究生创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可以进行性格与能力测试,并根据情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真正建立起以教育考核评估为基础的研究生考核淘汰机制,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学术腐败现象坚决严惩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2.构建通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十分有限,仅可以实现日常信息发布、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等功能,不能实现学校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全程调控及学院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进展情况的及时了解。针对这一状况,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完善和改进。


  王鑫,赵一鸣等提出将现代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CSCW)模式引入到研究生管理中。为构建畅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CSCW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设备建立起来的跨区域、跨地域甚至跨国度的一个协同工作环境,在此环境中,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基于网络系统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可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即用户系统、协同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评价系统。用户系统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窗口。作为整个系统基础的协同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协同数据传输和网络传输服务、提供网络会议和视频会议等网络服务支持。信息发布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协同效果进行自动记录和自动分析,给出分析情况,进而帮助系统改进;记录用户的工作学习过程;根据评价指标或用户指令挖掘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决策用户使用。


  基于网络系统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灵活运用。它的特点是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分为几个模块,模块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管理模式,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畅通了管理。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如预测的那样实用、完美,还需要检验,另外,这仅仅是众多研究生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也许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结合其他模式一起使用,更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导师的管理,建立导师淘汰制。


  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由于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短期内无法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采取学校联合的方式,实现导师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发扬吃苦敬业精神,具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心,在艰苦条件下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4.创新研究生就业模式,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市场经济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当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和设置专业,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因此,研究生培养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确立研究生培养的市场化取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12],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和市场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设置社会急需和潜在的专业来培养人才,调整和淘汰市场需求较少的专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也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可以使研究生顺利就业。


  5.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为了帮助研究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应尽快建立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的研究生动态心理支持系统。


  第一,对新生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测验,从新生刚入学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同时,要了解研究生的家庭状况,对家庭贫困等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予以支持,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第二,增强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预防,核心在于发展。首先,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发展性培养,还要加强新生、毕业生、生活困难学生等研究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预防。其次,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研究生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各类研究生自组社团等的作用,构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再次,为了及时方便地联系到研究生,应建立研究生网上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博客、QQ群等方式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最后,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读研期间的重要人物,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关怀,帮助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当发现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心理咨询室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也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为研究生排忧解难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心理互助团体、专家讲座等形式,对研究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此外,还要打破原有的大学是一个封闭系统的观念,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上一篇:建筑学研究生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共2篇)

下一篇:控制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