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构造有效的幼儿健康教育课堂

发布时间:2015-07-16 08:57

 摘 要:活动案例以一个关于鼻子的故事,来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鼻子的形状、构造与功能,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让三位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分别设计,并最终形成了三个有关《鼻子的故事》的健康活动版本。三位教师的课堂各异,各有亮点。在传统的以讲述、传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三位老师都有了突破,以不同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与教师有了积极有效的互动。
  关键词:有效 健康教育 同课异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还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作为研究实验,我们选择了健康材料《鼻子的故事》作为突破口。以一个关于鼻子的故事,来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鼻子的形状,构造与功能,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为了激发思维的碰撞,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让三位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分别设计,并最终形成了三个有关《鼻子的故事》的健康活动版本。
  A老师三十多岁,课堂教学风格较严谨,她将作品中的故事改造为一个绘本,通过设置悬念、幼儿想象、揭示谜底的形式使幼儿理解鼻子的构造;B老师四十多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中提供的故事,她选择了原封不动的讲解使用;C老师二十多岁,有轻松活泼的教学风格,她放弃了作品中的故事,另选了一个关于为何感冒会堵塞鼻子的动画,并以动物的鼻子作为导入方式。三位教师的课堂各异,各有亮点。在传统的以讲述、传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三位老师都有了突破,以不同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与教师有了积极有效的互动。在同课异构思想的碰撞下,我们异中求同,对健康活动中幼儿主动性的把握与效果有了相对集中的讨论,产生了疑惑。比如如何在健康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体现环节过程的有效性,并形成初浅的认识?
  一、巧妙调动幼儿的内隐知识
  对知识的把握有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两种区分。所谓内隐知识,是指个人化且无法用文字或语言加以描述的经验知识。常常在遇到一定的情境时,所积累的知识内容会有迸发出来,与情境有良好的互动;而外显知识,是可以用符号、文字、语言加以描述的知识,可以与别人交流。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会关注幼儿对于这两种知识的内化与掌握。在健康活动中,向幼儿传授一定的保健知识,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往往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如何处理好活动中幼儿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双重把握?如何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幼儿的智慧?三节《鼻子的故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A老师用请幼儿举牌的方式,请幼儿分辨保健方法的对错。教师出示各种对待鼻子做法的画面。幼儿看图判断。教师喊口令,幼儿齐举牌。对的举绿牌,错的举红牌。设计精巧的游戏一下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将活动开始教师关于鼻子的各种内隐知识激发出来,幼儿大胆阐述理由。对于如何保护鼻子,所有的知识呼之欲出。B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对保健知识内容的反馈。她为每个幼儿准备了操作图片。幼儿看图分辨,对积极正确的方法打上五角星。教师再集体讲述、点评。幼儿同样表达出了对鼻子保健知识的理解。而C老师在这个方面的处理弱了一点,她展示了大画面的图片,幼儿集体看图,选择正确的图片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忽视了个别能力较弱幼儿对于知识的内化和反馈。对比三节活动对于幼儿知识掌握的处理,我们发现健康活动需要幼儿适当地表述,适当地将内隐知识外显化。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唤起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有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实现活动的高效。A老师的做法显然比较成功
  二、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保健活动本就以知识性内容居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尤其显得重要。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情绪的有效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有些教学活动,看似热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再来看三节活动中教师的设计。A老师以故事导入,揭谜为线。将故事进行了巧妙的改造加工,故事前半部分并不讲出鼻子各部分的名称,只是让幼儿跟着故事的思路,出示鼻毛、粘液、鼻甲的构造图片让幼儿进行想象,从而对这些构造产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幼儿进行合理猜想,到底这是人体面部的什么器官,从而揭示谜底——鼻子,并将故事中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帮助幼儿加深印象,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鼻子构造的直观感知,又让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推理,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将抽象空洞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便于幼儿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B老师以送礼物“香味”导入活动,清新可人,用比赛“屏住呼吸”一分钟训练幼儿对鼻子呼吸功能的关注,唤起幼儿的内隐经验,并及时总结扩展,让幼儿认识到鼻子的多种功用:呼吸、闻味道。幼儿在活动中情趣盎然,笑意盈盈。对参与教师的活动充满了兴趣。C老师准备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动物鼻子”饰物,在活动的最后,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鼻子,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走模特步,向大家展示。幼儿欢呼雀跃,表演的积极性也很高。然而这看似积极的背后却存在着疑惑.“走模特”达成了什么目标?与活动的初衷相背离了吗?幼儿的积极性有效在哪里?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更冷静地认识到,活动的动静相宜应是恰到好处,更应以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为动而动,不能为活动画蛇添足。只有了解了幼儿的特点,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才能设计合理的环节。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幼儿动静相宜。
  三正确处理课堂节奏
  详略得当,不仅仅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节教学活动,同样需要教师把握 节奏,处理好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均用力。《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活动应以知道必要的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为主要目标。在《鼻子的故事》中,三位老师对活动有非常接近的重点难点的定位。重点是让幼儿了解有关鼻子的保健知识,难点是让幼儿理解鼻子的构造。以A老师为例,我们对课堂节奏的处理和把握有了深入的讨论。A教师将活动分为三个环节:1.讲述故事,设置悬念;2.了解构造,体验功用;3.讨论交流,保健教育。鼻子的构造比较抽象,幼儿无法完全通过观察去感知,因此帮助幼儿理解鼻子的构造是活动的难点。A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来进行突破。
  一是把故事编成绘本,通过绘本的讲述将科学的知识以隐喻方式生动形象地加以说明。结合绘本故事,教师并不仅是单纯的讲述,而是在讲述中给幼儿提供观察、思考的空间,帮助幼儿自己发现现象,大胆表达想法。如:故事开始部分请幼儿给两个怪物取名,故事中用丰富的语言描述鼻毛的外形和粘液的特征,观察鼻甲的散热现象等。幼儿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并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二是在绘本讲述的基础上提问交流,加强体验,帮助幼儿了解鼻子的构造与功用。提问一:猜出故事里两个坏蛋钻进了哪里吗?揭示答案——鼻子。提问二: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图片及时出现,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幼儿小结鼻子的特征:两个鼻孔,会呼吸,有鼻毛,会流鼻涕等。提问三:两个怪物经过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幼儿在回答时教师点击出现相应的图片及名称,帮助幼儿理解鼻子的构造,总结鼻毛、粘液和鼻甲的功用。这三个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鼻子的功用、特征和构造。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不难看到A老师的细致与灵活。精妙的活动设计可以轻松地达成活动预设的目标。而活动效果也显然如此,幼儿轻松地理解了鼻子的构造,也掌握了基本的鼻子保健知识。但是整个活动过程时间过长,似乎教师提到的每一个内容都很重要。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感受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决定整个活动的效果。处理好节奏,会使活动更加精巧细致,更加达成高效。比如,活动的重点目标是让幼儿掌握鼻子的保健知识,那么在这一部分浓墨重彩,对其他的内容点到为止,远离拖沓,活动的效果应该更好。
  在《指南》的引导下,我们对幼儿园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把握定位,精心设计,把握节奏,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才能向“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健康”的总目标靠拢。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上一篇:快乐的小篮球活动分析

下一篇:数学活动中的学具运用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