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前体育教育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04:42


第1篇:影响学前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才竞争加剧,而人才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竞争上,现在竞争已经从中学移到学前.学前教育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前体育教育在我国还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搞好学前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开展学前体育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大而言之,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和国家强盛的大事.开展学前体育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在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要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从儿童抓起.


1我国学前体育发展现状


1.1观念淡薄,发展滞后现阶段,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学前体育认识不足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学前体育就是幼儿教育,而且不属于义务教育,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分强调幼儿的智力、认知发展,而忽视了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严重滞后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1.2不成体系,内容、手段单一我国的学前教育没有完整的体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高度重视,幼儿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幼儿教师的待遇、培训、学习没有落实,幼儿教育科研没有跟上,等等现象造成了我国学前体育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1.3师资缺乏,教学条件不完善我国幼儿园办学体制多种多样,不同的办园者在投入、管理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的幼儿园投入严重不足,幼儿活动空间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班额超编、师资不合格,如保育员编制担任教师.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4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大学前体育在我国出现的“东西差异‘城乡差异”现象特别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幼儿体育教育一直和国外先进教育机构合作,吸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学前体育教育一直走在我国前列,与西部相比优势明显.而城乡教育也一直存在本质上的差距,经济、文化悬殊太大,就四川省乐山地区而言,在市区幼儿园开展学前体育教育还很罕见,乡镇地区甚至对其概念都不清楚,这些差异现象是短期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于目前我国教育来说,解决好学前体育教育的问题势在必行.


2影响学前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对学前体育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


但在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体育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在学前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认知教育轻体育教育的问题.


2.2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2.3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2.4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5学前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与支持在学前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増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地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宣传体育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幼儿体育的关注,反对幼儿教育中重智、重德、轻体的现象,强调幼儿体育的首要地位,为幼儿体育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


3.2建立保障体系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领导,把学前教育发展切实列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中.应着眼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总结我国幼教50年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借鉴世界幼教发展的有益经验,认真研究、制定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与近期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组织和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现实需要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重点明确规范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问题,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3.3健全课程体系


(1)制定系统的课程目标体系.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教育目标必须根据幼儿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増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的本质功能.为了确保体育目标具有可能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与可行性依据.


(2)健全教学内容体系.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政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与服务机构.应以社区为依托,依靠基层社区各部门的力量,因地制宜地积极创设和利用场地、设施、人员等条件,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各种正规与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和早期服务机构,以既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满足更多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与服务的需求,促进更多的儿童在早期积极、健康地发展.


(3)健全教学手段方法体系.适宜的环境和教学方法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所以应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安排教学,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儿歌教学法;小集团”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效果较为明显,使幼儿的注意力、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指标普遍处于良好状态,心理负荷适当(基本不存在压抑感)、课堂活跃,教学任务完成率基本上在85%至95%这一区间.


3.4健全评价体系作为一门学科,幼儿体育教育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但它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体育教学评价,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幼儿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对幼儿的课程评价一般采用鼓励、表扬、批评等符合幼儿情感特点的方式为主要手段,同时,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过程评价,为此,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幼儿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符合的政策规范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作者:熊斗斗(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四川乐山614004)


第2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体育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一般而言,幼儿体育活动每天都应该达到1一2小时,大班的内容玩小球类游戏、跑跳等体育活动内容,小班玩大球类等体育活动游戏。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组织幼儿开展一场生动活泼的游戏,能够自编幼儿徒手操、武术操、模仿操、韵律操等,科学有序地组织幼儿开展球类、跑跳等体育活动活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成为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前教育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强化学前教育按照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幼儿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是加强其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使之在掌握一定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其运用到自己岗位中去。一是以自身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基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幼儿锻炼计划;二是参与课程目标的制定,基于有关身体素质开发的基本要求,尽可能地将体育运动组织与体育运动参与等相关内容编排到课程目标中来;三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实践性能,通过组织和带动幼儿参与体育运动,以达到激发幼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其自觉锻炼的意识,从而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此达到提升个人身体素质、强化个人岗位与责任意识的目的。


(二)掌握多种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使之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而且能够学习到最为常见的运动创伤处理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就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开展体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


(三)形成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学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学习后,不但掌握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手段有效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使自身机体生理指标达到理想的目标,并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能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体育锻炼与教学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从而形成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并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实质上就是参与竞争与合作的实践过程。在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合作,对手之间的竞争,使之能够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体系,为以后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熟练的体育技术和战术、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对于回报父母、满足社会需求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生因素就传统的培养目标而言,过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目标是提高自身的体质,但是对今后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存在模糊认识,认识不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出现了积极性低的问题。


(二)课程因素就实际而言,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仅仅着力于对受教育者身体素质和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对受教育者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则比较欠缺,没有突出幼儿教育的独特性,能力培养与实际要求的脱节导致受教育者不能及时适应学前教育变化的需求。这势必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差。


(三)教师因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师资没有针对性。体育教师往往采用大众化的授课方式,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体育教学的独有特点,教学能力或方法手段过于僵化。


(四)评价体系的因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整体评价体系过于僵化,在受教育者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评价方面,缺少学前教育专业评价的“个性特色”,缺少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评价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综合评价标准。


(五)教学设施因素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外教学实践中,往往囿于体育教学设施不符合幼教的需要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从而使得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三、原因分析


(一)传统课程设置制约我国传统上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往往是以培养受教育者接受学前教育的舞蹈、绘画、音乐等教学技能为主,但缺乏对学生进行除此之外的实用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着重于对受教育者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忽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则会导致受教育者综合能力下降的结果。


(二)教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学条件是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基本条件,但是就目前而言,场地与器材等教学条件尚难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需要,不能适应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改善教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一定的教学空间与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改革滞后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充分考虑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条件和现状,盲目引进许多评价体系指导理念以及评价模式,以致较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学生个体整体素质发展的综合指标,针对性不够,基于此,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关于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重点强化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特点的探讨,探索和确立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要求评价体系,既能够充分彰显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又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构建了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并为以后胜任教师的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师生综合素质就改变目前的培养目标而言,不仅要使之切实提高自身的体质,而且要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激发其积极性的基础。


优化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结构,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授课技能,使之能够针对幼儿教育体育教学的独有特点来开展教学。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育运动具有“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特点,就目前而言,就可以分为游戏、体操、田径、球类、武术、国防体育、水上、冰雪和其他等。但是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比较,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幼儿,作为其所接受的终身发展的起点教育,将会对幼儿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基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就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社会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因此,课程的设置内容应该更加广泛,更加具有灵活性。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对提高个人体育教学素质意识的增强,致力于强化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更多的实用性体育教学理论课,理论课的增加并不仅仅是课时的增加,而应该体现在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方面。


在此过程中,通过模拟课堂、观摩、实践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模拟的内容可依据幼儿体育活动课,采取学生参与设计、组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机会,对学生体育教学角色的确立有着显着影响,这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2.课内外相结合在体育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该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实际来设计,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幼儿生理学、幼儿心理学等理论学科知识的认知与运用,使其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强化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实践。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将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去,这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为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体育资源利用价值毋庸置疑,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存在条件落后的现实,但是这种现实并非一时所能改变的,因此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行为,把不利变有利,将僵化体育课堂变为活跃的体育课堂就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教师一方面应积极向领导提出改善体育教学条件的建议,另一方面则要开动脑筋有效利用现有条件。首先应区分教学内容是否对场地、器材、人数等有较高的或特殊的要求,继而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开展集中练习或个别辅导。在开展集中学习时,分组轮换的教学模式可有效缓解器材短缺的问题,可以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对其学习效果和过程的综合评价,其形式应该涵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多元化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应有意识尽量避免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评价内容应涉及体能与技能、认知、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团队精神、情意意志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是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评价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程结构、运动负荷、道德品质、教学效果等。


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应该立足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努力突破普遍存在的固化守旧的传统思想,积极地与参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有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向东(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江西萍乡337055)

上一篇:学前卫生学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下一篇: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课程的改革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