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幼儿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方法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5 08:37

 科学教育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科学教育环境,让幼儿探究周围自然科学现象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究是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科学自然现象的重要过程。
  一、细读《指南》,有效指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四、把握幼儿科学的学习特点,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同中小学生的科学不同,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的,而且幼儿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也是比较感性的,并不深入科学的实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爱上科学探究。《指南》在这部分的教育建议中强调了这一点: “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抓住活动特点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包括帮助他们提出值得继续观察或探究的问题,或教师结合探究过程提出适合幼儿探究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猜想或验证,让幼儿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他人的想法等。
  如在探究“月亮被偷了”时,如何让幼儿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知道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如何通过做“小灯泡发光”实验,让幼儿知道灯泡发光的原理?由于此活动是大班的探究内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有一个外星人把月亮偷走了,还不让电灯亮起来了,没有月亮和电灯,地球上夜晚变得黑漆漆的。”然后教师话机一转:“月亮被偷了,电灯又不亮,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让晚上不那么黑吗?”这时,有的说可以将手电筒拿出来打开,有的说可以抓几只萤火虫,还有的说可以点蜡烛等。这时,教师及时将幼儿的话题引入到探究的主题,通过出示会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幼儿结合图片说说这些光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月亮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是幼儿亲历探究的重要步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有的幼儿说可以请闪电来帮忙,有的说可以再制造一个月亮等,当幼儿的想象被激发之后,教师进入活动环节,让幼儿尝试利用电线和电池,使小灯泡发亮。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尝试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趁机让幼儿认识到这些材料的用处,并了解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之处。

上一篇:小班数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的发展理念

下一篇: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