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9
摘 要: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1 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
  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 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wWw.lw881.com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中学生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由于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荷。
  2.3 个性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即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情绪波动大,易于冲动,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受。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与不同气质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而导致心理问题。气质与人的成功没有大的关系,但它对工作的效率有有关。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且多数父母过于溺爱,这导致了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多疑,给身心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3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3.1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2 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3 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以及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部门也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4 鼓励运动和营养疗等法
  注意参加户外运动或文体活动;可以做各种保健操;可做自我穴位按摩,如:风池、太阳、合谷和内关穴等;平衡饮食,控制总热量,保证每人每日摄人充足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总而言之, 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红忠, 靳璇.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j].实用医技杂志,2008,(7).
  [2]宋守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徐学俊,伍姿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07,(3).
  [3]张靓晶,廖凤林.中学生自我差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07,(11).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特征

下一篇:论弗洛姆的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