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2
摘要:班主任肩负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指导和帮助的重任。因此,班主任理应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班主任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青少年受到各种传媒的影响较大。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往往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很少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致使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少数人酿成了人生的悲剧。然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肩负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指导和帮助的重任。班主任理应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引导学生心理走向、矫正学生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
  笔者是一位自治区示范性高级中学的教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从学生的身上深切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是学习问题隐含着其他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去帮助他们,就必须了解当前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象
  笔者认为他们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社会交往问题和自我认识问题:
  由于我们的学校是面向全县招生的,甚至其他县市也有少数生源,许多学生都是远离父母来自四面八方,因文化、家庭、地域的不同,加上独生子女的较多,他们的思想行为最终反映的价值观就会产生差异。许多人一进校门就遇到了社交这一大难题。由于在这里很少有原来的同学、老师和朋友,又是寄宿制的,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陷入了孤独、封闭,他们不知道人际交往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活动,更不知道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实现自我表现,获得安全感,认识自我等。他们渴望友谊,但是缺乏交往技巧而不受同学的欢迎;有的人冷漠、易怒甚至喜欢暴力,与同学和室友无法相处。早恋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一类交往问题,他们出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充满激情和梦想,但是缺乏正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恋爱具有盲目性,同时由于出于自我成熟阶段,常常把恋爱看成证明自己人际关系的条件,一旦恋爱失败带来的强烈自我否定会阻滞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他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等。这些关系的矛盾和压力成为很多心理问题的隐患,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闭与防御心理。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独立倾向明显增强,自尊心很强,内心世界不愿向别人袒露,特别是在某方面受到挫折后,更容易出现自闭与防御心理。这种心理会加重思想负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因升学等原因导致的学习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不能在新环境中很快建立新的友谊;有的则是因为怕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怕别人嘲笑自己的想法,认为对方不会以诚相待、不会为自己保密等。由于我们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大多是各个初中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选拔上来的,聚集了全县的精英和外县的少数优秀学生,那么学习的压力大、竞争异常激烈,有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的小小挫折就产生自卑心理,迷失了自我,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而且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现状,看到的自己全是缺点和不足,明明是优点和长处也予以否认;特别是把自己的某个生理缺陷引起的自卑扩散到一切方面。
  2.自卑与交往恐惧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常常有自卑感。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感情脆弱、忧郁孤僻,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也有的学生因为在交往中受到过挫折和伤害,对交往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在与人交往时紧张、手足无措,而因此导致的交往失败体验则会进一步加深这种心理。一般说来,这种心理在与异性或陌生人初次交往时较易出现。有的人希望在初中一样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教师和同学都围着他或她转,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私、主观与其他同学难以相处。而有的成绩好的同学把学习成绩好看成是自己的一切,高傲、自负,独来独往看不起别人,觉得只要自己拥有好的成绩就会拥有一切。他们成天只知道学习,对别人漠不关心甚至把同学的痛苦当作自己学习的动力,但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过分敏感又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和嫉妒心,事事想高人一等,嫉妒别人的能力、容貌和家庭,有时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获取荣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自我中心的心理。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味希望别人能听从自己,为自己服务,而不考虑付出。这些学生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往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心理最终会导致他们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失败者。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两类群体中:一种是以溺爱的家庭教养方式为主的独生子女,另一种是学习上经常获得成功体验、经常受教师表扬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优秀学生”。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做法
  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引导,就能帮助他们健康而快乐地走过青春时光。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班主任共勉:
  1.通过实践让他们掌握介绍自我的技巧
  在实际交往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技巧需要根据交往时的情境、交往的目的、对方的情况等灵活变化,这是交往成功的第一步。初次交往由于有首因效应的作用,所以对以后交往的进程影响较大。在社会心理学中,把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叫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学常说:“我和某人第一次见面对他印象就不好,现在我仍然对他不感兴趣,虽然也说不出他哪里不好,但就是改变不了原有的印象。”显然这个同学对某人的不良看法,与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学习新生的人际关系引导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再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确立自己在学生中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
  由于本班有半数同学来自农村,他们许多人来这里读书前很少有机会来县城。他们胆小,害怕与人沟通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利用高一第一学期班会时间,先是每人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不断让同学之间增进互相了解,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不敢上台的同学依据各自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有好胜心的同学,激发他的好胜心,胆小的同学多加鼓励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有较强自卑感的同学通过表扬其优点,让他们战胜自卑走上讲台。这样经过半年的训练,每位同学都能上台自如演讲、自如回答教师的提问。接着就着手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结合班级日常管理,笔者经常引用中国一句古语对学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等,并通过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如大学生考试出现作弊现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贫困地区工作等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辩论,教师引导,找出正确答案,而且允许他们保留不同意见。在此类讨论中,笔者不求立竿见影,但起码要让学生知道:有人是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的!逐步使自己成为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才能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他们排除心中障碍,使其能更好地学习。
  2.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学生档案,做到教育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建立学生档案并不断地补充和健全,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日等都要了如指掌,以便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症下药,利用不同方法强化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
  (2)注意言行。“育传身教”,这表明教师的一言一举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一言不慎或一举不妥,也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和暗示,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因此,班主任具有健康的心理,将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
  (3)创建上进的班集体。心理学表明环境使人产生了某种心境,遇到消极环境,相应产生积极心理。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班级,将会净化学生的心理,压制学生不良习惯,促进他们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从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逐步塑造健康的心理。笔者特别注意每年的运动会和班级球赛,每场比赛都要带领全班同学去为运动员加油,为运动员做后勤保障,全班齐心协力争取好的名次,如果没有如愿也要积极鼓励肯定成绩,争取通过比赛融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关系,形成一个上进的班集体,对后进生是一次非常好的前进动力,许多后进生往往活泼好动,是班级的体育健将,通过体育比赛实现他们的价值观,树立起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这样他们就感觉到班级中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今后他们会尽力做好每件事。
  (4)做学生的特殊朋友。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朋友又是师长。每次学生放假时,有同学因为路途远不能回去时,笔者总要去他们宿舍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有没有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每次考试过后都是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或受挫折时,笔者都要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并且制定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大家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成功,还他们自信,从而使其脆弱的心理在大家的帮助和关怀下逐渐坚强。
  (5)抓好生活中的细节。心理的活动来源于外部世界,而心理活动表现在言论、行动上,当学生有不良行动或言论等生活细节出现,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环境,从学生身上往往折射出家庭、家长的影子,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心理,如何能够切合实际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呢?笔者认为,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不仅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学生心理动向、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还建立了定期电话联系制度,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在校状况,虽然这样做要额外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学生的成长受到了更全面的呵护,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找出正确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战胜自己,逐渐走向成熟。

  (6)创建各种兴趣小组。兴趣是行动的源泉,当我们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总是情绪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并保持旺盛激情,从而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体力和精力,并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激励他们勇敢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找回自信、壮他雄心。因此,创建各种兴趣小组,为培育健康心理提供园地。
  (7)开展心理教育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理想教育、个性教育、人际交往、学习素质、品德修养、青春保健等,如: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保持激励情绪;如何为崇高理想而奋发图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集体、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如何调剂青春的烦恼等提供理论指导。
  (8)转移注意力。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要使一块空地不长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学生不陷入焦虑不安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进行班级体育活动比赛,开展趣味主题班会,或者利用星期天晚自习时间播放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动画片、小品等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习压力,又能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情趣。
  (9)妙用古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典籍中曾记载:“喜怒哀乐皆是药”,并留下了不少进行心理疗法的奇闻佳话。如果在现实心理教育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古代的心理疗法,可以轻松顺利地解决学生的一些“疑难杂症”。如痛苦疗法、羞耻疗法、怡悦疗法和逗笑疗法。
  3.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意志品
  生活在现在幸福时光中的学生们,大都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岁月,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这样一来,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对这样的学生,意志养成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先让他们完成一些“跳一下”就能达到的任务,以成功感加以刺激,使他们对困难不再望而却步,对成功更加渴求,然后逐渐提高任务或学业难度,随着信心的提高,兴趣也就来了,成绩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在此,应该指出的是,对学生不可一味迁就,适当的惩罚教育对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错的就要一针见血地加以指出,按照校规、班规加以训诫,适当惩罚。这样,不仅对于他们改正错误、积极进步有利,而且可以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环境,从学生身上往往折射出家庭、家长的影子,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心理,如何能够切合实际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不仅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学生心理动向,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工作基本步骤程序,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还建立了定期电话联系制度,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在校状况,虽然这样做要额外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学生的成长受到了更全面的呵护,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5.以实际事例教育学生,科学运用网络,远离不良网站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得到了普及,成年人尚且受到诱惑,更不用说青少年了,笔者认为关键是教会他们科学地运用网络,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知识库,从中吸取营养。笔者以北京“兰极速”网吧事件以及屡屡发生的部分青少年偏信网友之言,以至身心受到伤害的活生生事例告诫同学们:网上交友要慎重,对于不良网站要远离,它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珍惜自己。
  6.以爱为前提,以心换心,真诚地帮助、对待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的工作是繁杂的,既要教好课业,又要兼顾班级管理,如果缺乏爱心,工作起来既枯燥又烦心,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学期之前,笔者让他们给自己设定学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自我意识;建立谈话制度,面对面与教师交流(也可以笔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心,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感受学生身心成长的历程,更好地找出问题所在。
  对于个别学生中出现的早恋问题,笔者及时与家长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双方工作,让他们懂得,青涩的果实还未成熟,美好的情感如果珍藏心中,终会结出花朵。通过一定时间,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少年悸动的心就会平息,在他们眼中,美好的事物是很多的。
  7.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在班会时间,教师就一些班级现状、社会热点等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无记名回答,教师回收问卷,认真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加以解答或改进,这样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人说,班主任应具有“六颗心”——要有“爱心”、要有“信心”、要有“细心”、要有“恒心”、要有“决心”,还要有“将心比心”,除此之外,还要有“宽容之心”,更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与同事们交流,同时,真诚地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论班级心理教育与班级德育[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版),2001(3).
[2]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1998(1).

上一篇: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下一篇:心理门诊求询者人格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