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研究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6 09:05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新形势下,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使其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学生工作者,职业倦怠出现低龄化危机。这种现象如不能及时消除,势必会危害辅导员本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的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有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特殊队伍,其职业倦怠是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职业倦怠程度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据,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个人行为方面的不适,如:自我评价低、工作被动,缺乏规划,缺乏耐性,工作理想与现实反差大,易产生疲乏、失眠、焦虑、抑郁等亚健康状态方面。不同的辅导员会有不同的表现,时常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
  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归纳为“ 三高三低”。 
  2.1 工作强度高
  随着教育改革,学生人数多、管理细致化,培养个性化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由于高校行政人员不足,许多高校辅导员出现“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现象,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兼职党务、教务、 工会等工作,使辅导员不能专职从事本职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大,产生职业倦怠。
  2.2 工作压力高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辅导员是学生安全稳定的直接负责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不具备完全成熟心理的学生,辅导员始终处于高度关注的状态。白天高负荷的工作后,还不得不在晚上处理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等一些突发事件,有时候 2 4小时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工作压力之大超出负荷。 
  2.3 职业标准高
  随着教育改革,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面对个性越来越突出的学生群体,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而与此矛盾的,是部分高校缺乏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培养深造、计划,辅导员深造机会少。
  2.4 社会地位低
  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老师,轻辅导员老师的现象,有些人甚至认为辅导员老师就是一学生头,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被认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辅导员老师社会地位低,缺乏尊重的现状导致辅导员心态不平衡,也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可,没有激情。 
  2.5 工作成就感低
  成就感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需求,是使人保持工作热情的一种兴奋剂。辅导员虽名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但每天忙于琐事,无暇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育人的思想很难实现。同时,大量的学生日常工作庞大艰辛而无形,难以看到实质性的收获,更难以计入工作量,辅导员成就感低,通常会有碌碌无为的错觉。
  2.6 工作满意度低
  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不够,看不到实质性成果,对自身工作产生怀疑;另外,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度低,辅导员一人担任两三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日常工作繁杂,分身乏术,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方方面面。有时候为了完成学校党政任务,又不得不充当传话筒的角色,缺乏合理解释,辅导员威信低,满意度差。此外,学校对辅导员满意度低,往往一个突然事件就抹杀了辅导员经年累月的工作,辅导员有苦难言。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对策分析
  3.1 辅导员应从自身出发,积极应对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工作繁重而复杂,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及时查找原因,积极寻找对策,从而克服不良情绪对工作、身体以及心理造成的伤害。在寻求解决倦怠办法的过程中,不能消极等待外界条件的改变( 比如升职、加薪等),应该努力从内因上找解决办法。 
  3.1.1 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辅导员的自身修养与人格魅力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倘若辅导员言行不一,以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的这种逆反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辅导员的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因此,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1.2 改变工作态度,增强奉献意识
   “奉献精神”是治愈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既然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就理当把自己的心与学生连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而不能追名逐利,斤斤计较。其实,有奉献必有回报,不过这种回报只属于不图回报的人,只有具备了不求索取、乐于奉献的品质,才能品味到奉献后的回报。辅导员要改变工作态度,把“奉献”当成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在奉献中求乐,这样就会减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3.1.3重视实践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辅导员在工作 3—5年之后,以为该遇到的“事”都遇到过了,整日重复在日常琐事之中,当感觉到工作单调乏味的时候,职业倦怠就不可避免了。要排除这种倦怠,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从机械重复中寻找新意,看到“太阳每都天是新的”,不断寻找新“知”。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参于思想 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
  3.2 高校应从多渠道入手,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3.2.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保障机制
  首先,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一种信任、支持的氛围,增强其工作动力。其次,领导要重视辅导员工作,辅以相应的政策调整,对辅导员政策应有一定的照顾倾斜性,如发放一定的津贴,便于跟在校生尤其是实习生经常保持联系等。必须完善辅导员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在职称评审、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
  3.2.2 明确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给予良好组织支持
  明确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角色模糊与分工不明。辅导员工作应作定位于以思想教育为重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学生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应分别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来承担。美国在高校设置咨询顾问,为学生提供学业、 心理、交往、 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辅导与指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2.3 拓展辅导员职业出路
  辅导员一般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转为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对于从事辅导员工作一定时间,且表现突出者,学校应提供辅导员自主选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机会;对以辅导员为终身职业的人员,应给予学习、培训、深造机会,解决辅导员职称评聘问题,让辅导员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5]。
  3.2.4 开展岗位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费斯勒曾提出:“教师行业要想吸引好的教师并留住他们,非常紧要的是通过入职培训项目帮助新任教师。”专业化的岗位培训包括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的培训计划、方案,为辅导员制定专业的发展路线,使辅导员能够明确其职业发展目标,帮助辅导员从思想上、理论上、技术上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讲座、 研讨会、 参观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脱产学习、进修等方式, 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水平。学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职业 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6]。
  3.2.5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用合理的考核指标明确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有关部门给辅导员制定工作目标时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高不可攀, 应当合理且符合实际。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过程与结果双重导向,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想方设法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3.2.6 加强心理干预,关注辅导员心理问题
  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通过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训练等方式,引导辅导员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助人目标。帮助辅导员客观分析工作的成败得失,正确评价自我,积极面对生活,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对于某些因心理疾病而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的辅导员,主动关心他们,给予他们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使其找到职业乐趣,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不断发展和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断,这意味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更多的工作压力,也为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因此,学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应时刻关注其心身健康。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焕发工作热情,认真履行职责,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清秀,金宏妍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低龄化问题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8).
[2]蔡亚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下一篇:谈心理学与边疆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