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论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6-05-09 16:40

  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文明素质以思想修养为灵魂,以文化修养为基础,表现为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品格与修养。良好的文明修养透射出一个人高尚的人格与心灵美,它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为我们构筑了通向成功的桥梁。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令人担忧。重视和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研宄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含义


  素质一词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水平和完善程度,其内涵较多地侧重于先天的生理性特征。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在医学临床上,素质多指病理性体质异常,即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过敏性素质、出血性素质、痉挛性素质、癔症性素质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素质是指从事某一领域的社会实践或承担某种社会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潜力,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领导素质、军事素质、教师素质、法官素质、警官素质、职工素质、专业素质和技术素质等。一般来说,各行各业、各种岗位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有共性也有个性,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潜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素质多侧重于社会属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对其活动效率和未来发展能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点的总和。诸如身体条件、智能发展、文化素养、政治理念、思想水平、心理视野、高层次心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潜力都属于素质的范畴。素质说到底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良好的、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是内在的、和谐的,因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的。


  所以,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必须从人的发展角度考察,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就是素质。总之,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


  二、培养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意义大学校园历来是时代的晴雨表,大学生文明素质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与观照。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演进,正是社会文明演进的一个侧面,所以,加强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高低对社会道德文明具有示范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看起来是“小事”,甚至被有些人称为“小儿科”,但事实非也。人们常说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这些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及一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抓住了这些所谓的小事,实际上是抓住了提高人的素质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有雄视古今的豪迈精神,有博古通今、学兼中西的文化素养,有见贤思齐、扬长避短的自我认识能力,有胸襟博大、意趣恢弘的团结奋进作风,有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有雄辩陈词、直抒胸臆的表达才能,有择善从游、广结良朋的友好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有首修于身、兼修他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代表我们整个时代,才能呼风唤雨、纵横驰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立足不仅仅靠经 济的发展,更重要是靠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大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毫不犹豫地排斥不良习俗,文明才会在我们身边扎根生长,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才会提升。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必须首先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受着高等教育和文明的熏陶,向社会展示的应该是当代最美好的素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不仅仅要靠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走上社会以后创造价值的多少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靠文明道德素质来支撑。否则,在以后发展的路上很难达到人生的制高点。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习惯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日见凸现。因而,加强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教育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18?22岁,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此间如果能接受应有的道德规范教育,养成文明习惯,将会对以后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接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那么,对其人生的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人们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除了智力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情商”包括五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情商包含了丰富的人格因素,如,独立性、自信心、勤奋、踏实、坚韧、恒心、创造性以及乐观、合作精神和文明素养等。一些天资聪慧、富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很大程度上与人格素质、文明素养的欠缺有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那些具有乐群性、有恒性、独立性、世故性、自律性等人格特质的毕业生,获得的就业机遇相对较多。另外,人格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且相互包容。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同样也是良好的思想品质,比如,对现实的态度(对他人、集体和对工作的态度)既是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品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培养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途径


  其一,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精神。即培养在校学生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执著地追求、满怀信心地坚持、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的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首先是要有理想。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他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一种责任和义务,一种爱校、爱国、报国之心,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一种伟大信念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其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和培育的科学理性精神,应当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即有着对客观事物寻根宄底、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思索的批判精神,以及实证、严谨、理性的治学精神。二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既关注社会的发展,更关注人类的命运;既追求科学的进步,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让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成为人类的福音。只有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的共同关照下成长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其三,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开放精神。大学应该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温床。这包括追求社会民主和校园民主的进步;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从而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这一本质;崇尚人的自主、自由平等和社会公平、公正,提倡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强调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大学的法治与制度创新,学会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提倡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追求创造一个民主进步的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大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还要提倡面向世界、兼容四海的胸襟和开放的国际意识。


  其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精神。这是指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是立足于公民的义务,立足于职业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道德精神,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灵魂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培养和发扬这样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


  其五,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作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大学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知识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培育和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今大学有志之士的共识和实践。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李瑜,詹丽娟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上一篇:中国和谐教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下一篇:实用主义----日本精神文化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