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福州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6 11:16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省辖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东西最大横距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


  福州方言是闽方言中闽东地区的代表方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近300年来,福州方言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的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声调方面没有材料记载派别的差异,但据《福州方言词典》和《福州方言志》记载的上声调调值明显有异,分别为31和33。


  1.实验说明


  1.1实验目的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通过praat软件对福州方言的单字声调作声学研究,考察福州方言单字音的声学特征;绘制福州方言单字声调格局图,得出具体调值,并与传统值进行比较分析。


  1.2发音人


  发音人为一位老年男性典型发音人。土生土长的福州市区人,无长期在外居住史,无抽烟史,声音洪亮,自身发音条件好。以下为发音人基本信息。


  blob.png


  福州方言中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人、阳人各12个音节,共84个音节(选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方言自然口语有声基础语料库建设(12&ZD177)的“方言声调采录底本”与刘村汉“方言处理系统”(2005)的“D3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繁体版”)。录音字表中每个单字在福州方言中可单念。


  blob.png


  1.4实验工具


  (1)录音工具: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


  ⑵电脑软件:斐风软件、praat软件、AdobeAudition软件;


  (3)“提取音节或声韵母的音高数据”脚本。


  2.实验关键步骤


  2.1归纳调类


  采用“方言声调采录底本”中的代表字,进行试录,通过试听与praat软件分析音高走势,将音高走势相同的浊上与浊去合为一类,并发现次浊上部分归人上声调,部分归人阳去调。从而,归纳出福州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人、阳人7个调类。


  2.2选字


  尽量选取清声母或零声母元音韵母的音节。并将选出的字交给发音人试读,将方言中不用的字或声调有异议的字用其他字替换。


  2.3录音


  (1)录音工具: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


  (2)时间:2015年5月30日;


  (3)地点:南京师范大学综合语音实验室;


  (4)技术指标:采样率44100Hz,精度16位,单声道。


  2.4整理音频文件


  (1)用Audition软件,将录制的音频文件进行降噪、消除咔嚓声和嘶声等预处理。


  (2)每个调类从录制的音节中选择音质较好的12个音节,分别保存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人、阳人七个wav格式的音频文件。


  2.5提取数据


  2.5.1修改基频核对有疑的基频数据并做相应修正。


  2.5.2标注文件


  进行两层标注:第一层标音节,写汉字;第二层标声调承载段(本次实验选择标注韵母段,在标注时去除弯头与降尾),写调类(用数字代替,阴平1、阳平2、上声3、阴去5、阳去6、阴人7、阳人8)。


  

blob.png

  2.5.3提取各点基频值


  提取每个音节中10个点的基频数据,自动保存为txt格式文件。


  2.6数据归一


  采用T值法,算出各点基频对应的T值(保留2位小数即


  可)。


  公式:T=5*(lgx-lgb)/(lga-lgb)


  运用所求得的T值作出福州方言单字声调格局图。根据五度边界的界域策略见下表3),将T值转为五度的区间,并确定福州方言单字七个声调的调值。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平调是位于调域中上部的高平调,4度区与5度区交接处。T值最大处为4.11,最小处为3.99,波动范围仅0.12,基本上为一条平滑的直线。调值可记为44。


  阳平调是从调域上部下降到下部的高降调。起点略有上升,T值最大为4.98,终点最小为0,为一条下降的曲线。调值可记为51。


  上声调是从调域中上部下降到中下部的降调。起点最大T值为3.84,终点最小为2.19,为一条斜率较小的下降曲线。调值可记为43。


  阴去调是从调域中部下降到下部的降调。起点的T值最大为2.93,终点最小为0.37,为一条下降的曲线。调值可记为31。


  阳去调是从调域中部上升至中上部,而后下降到下部的升降调。起点T值为2.42,最高点为4.03,终点为0.47,为一条“凸”型曲线。调值可记为341。


  阴人调是从调域中下部上升到中上部的升调。起点略有下降,最低点T值为1.94,终点最大为4.31,为一条上升的曲线,调值可记为24。


  阳人调是位于调域最上部的高平调。T值在4.524.91之间波动,起点略有上升,后部趋平,为一条平滑的直线。阳人调时长极短,仅为0.16s,调值可记为5。


  4.分析与讨论


  4.1实验值与传统值对比


  福州方言声调中,今调类与古调类的对应关系十分规律。其阴平对应古清平字;阳平对应古浊平字;上声对应古清上字和次浊上字;阴去对应古清去字与部分次浊去字;阳去对应部分次浊去字、全浊去字与浊上字;阴人对应古清人字;阳人对应古浊人字。比较特殊的是古浊上字:其中次浊字文读归上声,白读归阳去;而全浊字则全归人阳去。


  将福州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对照之后可以看到,实验值与传统值调型上基本相符,但调值有出人。


  

blob.png

  1998年《福州方言词典》;传统值3为2001年《福州方言志》。


  (1)阴平


  阴平调实验值与传统值相合。但实验发现,阴平调值相对阳人低1度,因而实验调值宜定为44调。


  (2)阳平


  阳平调实验值比传统值下降的终点得更低,福州方言调值系统中,最低点取在阳平调,因而实验值定为51,虽与传统值53不同,但趋势相同。


  (3)上声


  关于上声,分歧主要在于其为平调还是降调。传统值1、2认为上声是中平调,但传统值3与实验值认为上声是降调。《福州方言研究》中指出“上声基本上是个中平调,如果沿水平的时间轴描写音高曲线,曲线开头处可能有一个向上的弯头,但这个弯头不足以影响调型。上声音节可以拉得很长而仍然是中平调。”3笔者从听感与语感上看,更趋于平调,有一点降,但幅度很小。但在praat多次实验中很清晰可见确是一个斜率较小的降调,并非只有一个弯头。(如下图)


  

blob.png

  (1)阴去


  实验值31与传统值之间差异较大,特别是传统值1中记载为13,《闽音研究》与其相同,认为阴去调是自低而起,止于半高。传统值2、3都是一个低降升调。从笔者的听感与语感上而言,它确实是一个“凹”调。起初认为可能是发音人发音不完整,但经过多次试验都是降调,没有后部升调。这确实符合《福州方言研究》中所说福州话的阴去调是低降升调,下降的部分是调值的主体,音强大而且时间长,只在音节末了轻轻向上挑起,音节终点高度并不稳定。


  (2)阳去


  阳去调实验值与传统值调型相同,调值与传统值1相同,与传统值2、3相比,实验值起点较高,终点较低。


  (3)阴人


  阴人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基本一致。


  (4)阳人


  阳人调实验值与传统值相同,声调高、时长短。


  4.2曲拱特征


  blob.png


  从实验结果来看,福州方言七个声调中,有一个平拱,


  三个降拱,以平拱与降拱居多,这正符合汉语方言的曲拱特征。三个降拱的音区高低以及降调斜率相差较大,易于区分。特别注意的是,阴去调传统记为凹拱(其下降部分为主体),但实验结果为降拱。据此可以推测,福州方言中阴去调很可能有向降调发展的趋势,由于音高降势,发音省力,后半部分的升拱逐渐缩短消失,只保留降拱部分。


  4.3时长特征


  blob.png


  由以上图表可得,福州方言单字声调时长顺序:阴去>上声>阳去>阴平>阳平>阴人>阳人。上声调与阴去调时长最长,且都为降拱。阳去调次之,阴平阳平时长相当。五个舒声调平均时长为0.368s。阳人调时长最短,约占舒声调平均时长的44%;阴人调次之,约占舒声调平均时长的63%。人声调与舒声调时长相差较大,在听感上差异显著。因而,福州方言中人声保留较完整,几乎不存在人声舒化现象。


  5■结论


  结论1:福州方言有七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人、阳人,实验调值分别为44、51、43、31、341、24、5。


  结论2:福州方言上声调确定为一个斜率较小的降调,非平调。


  结论3:福州方言阴去调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从凹调转变为降调’由于发音省力,后部分升调逐渐减短消失。


  注释:


  ①《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年鉴2011(总第24期).方志出版社,2011:28.


  ②李如龙,梁玉瑋编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方言志.海风出版社,2001:2.


  ③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2006:225.


  ④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7.


  ⑤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7.

上一篇: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儿童语音和阅读

下一篇:“瘆人(得慌)”与“慎人(得慌)”使用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