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课堂教学中的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5-07-28 18:36

摘 要:伊斯兰教关于现世及死后归宿的理论观点,是伊斯兰教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在现世生活之后,还有来世的生活。而佛教的观点则认为生命有着相互循环的过程,今世出生之前的“因”和出生之后的“果”相互作用,推而远之,进而形成“三世因果”学说。这两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约束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对其所属的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伊斯兰教;两世并重;三世因果;社会;

一、  伊斯兰教与佛教
    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义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按照《古兰经》和圣训的规定,穆斯林有六大基本信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其中信后世是指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佛教源于印度,在中国得以弘扬,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 tha Gautama)所创。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释迦摩尼的根本法教,即早期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
   显而易见的是,伊斯兰教与佛教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各有不同,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甚至存在许多对立面。一、从信仰观念上看,伊斯兰教是彻底的一神教,伊斯兰教的真主作为宇宙唯一的主神,他全知全能而永恒存在,不仅创造世界万物更决定人间祸福;同时,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1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并不是拜“佛”的宗教,更不是拜神的宗教;二、从宗教组织结构上看,在伊斯兰教中真主是世界的主宰,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而在佛教中,“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在等级观念上只有师徒的差别,没有严格的服从体系。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三、宗教经典上,穆斯林被称为是“有经之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而佛教的经典众多,作用也各不相同,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巩固宗教的统治,而是进一步加强对人们的影响,去掉人们的心魔。
 
二、 “两世并重”学说及其社会影响
    伊斯兰教的两世观是以“前定”为基础的。它是在笃信真主的前提下,信死后复活,信末日审判,信天园火狱之说。它以人的生前行为为根据,以善恶观为准绳,把今世的信教与否、今世所行宗教功修、宗教义务乃至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来衡量,作为进入天园或堕入火狱的依据,构成教义的一部分,对穆斯林的人生观以及伊斯兰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影响了穆斯林们的外部行为。在主观上,穆斯林们因期待后世能进入天园永享幸福生活而恪守教义,善待他人。穆斯林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末日到来之时,接受真主的审判,得到准许进入天园的资格,在后世永享幸福。其次,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也对伊斯兰教教义本身产生影响。伊斯兰教教义宣扬敬主爱人,博爱大同,爱人如己。伊斯兰教反对穆斯林消极处世,但要求穆斯林们应按照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身行为。再次,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客观上有助于维护伊斯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两世并重”学说的影响下,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止恶向善。
 
三、 佛教“三世因果”学说及其社会的影响
   在佛教的《因果经》中有四句最具原则性的经文:“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世作者是。”也就是说,你前生种下什么因,今生就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下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世间一切皆有佛法,皆由因缘而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此推究下去,因缘不断,无第一因。2
    佛教初入我国,被视为道术之附庸。魏晋时大乘般若学又被理解为玄学的变种,至南北朝时,才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时值我国处于分裂割据态,南北学风各有所偏。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的二次大一统王朝重建,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佛教进入中国的鼎盛时期。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佛教渐趋主导。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逐渐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一方面,经过佛门的净化,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之争。另一方面,受佛门“还报”之规的影响,当人们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往往会顾虑佛经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的因果报应,于是就会反省和收敛自身行为。佛教还不断的告诫人们:人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藉此阻止有些人为了个人欲望而为所欲为,防止人们做出损人利己的过分举动。4

四、 “两世并重”学说和“三世因果”学说比较分析
  不可否认,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一、推进了社会的稳定。“两世并重”学说客观上维护了伊斯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止恶向善。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也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它挽救了许许多多的迷途之人。宗教与道德秩序的关联中,宗教扮演的是超自然裁判的角色。5它们作为传统道德秩序的一部分而发挥着功能。统治者们往往会借助宗教这一工具来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推动作用。根据宗教社会学说,宗教和文化的本质相辅相成,并且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作用。6伊斯兰教及其“两世并重” 学说构建了穆斯林的两世幸福,极大的丰富了穆斯林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伊斯兰社会文化。同样,佛教及其“三世因果” 学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璀璨无比,与其他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文化盛事。
  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极强的约束力。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号召人们积善行德,乐善好施。唯有行善,才能进入天园或是立地成佛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健全的法律只能制裁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良好的制度只能减少导致犯罪的因素,却不能消除实施犯罪的动机。
   同样,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来源和社会背景不同。“两世并重”学说来自 于阿拉伯社会,产生于创教之初,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为伊斯兰教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三世因果”学说起源古印度,在古代中国得以发展和丰富,至今仍作为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存在。可见,两种学说分别依属不同的宗教,同时这两种宗教的产生、形成、发展三个过程也都各有差异。
  其次,社会地位不同。伊斯兰社会是政教合一的社会,伊斯兰教及其“两世并重”学说是伊斯兰世界上层阶级的统治工具。虽然在唐朝佛教也一度作为国家的统治工具,但在现今中国,在这样一个信仰自由的社会中,佛教只能依附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
  再次,在空间概念上,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强调的是今生和后世这两个不同的时空地理概念,而佛教的“三世因果”强调的是前世、今生、后世三个不同的时空地理概念;同时,佛教认为善恶报应循环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而在伊斯兰教中并不存在抵消之说。且佛教的“三世因果”侧重于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没有循环体系,旨在说明今世对后世的重要性。
  最后,两种学说的创新性不同。“三世因果”学说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努力的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伦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佛教伦理规范和道德思想。而在伊斯兰教中,“两世并重”学说及其所依属的《古兰经》一直作为阿拉伯社会不可动摇的统治工具而存在,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的,如此种种,使得“两世并重”学说很难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但任何宗教都有缺陷和局限性,但它们都作为传统道德秩序的一部分二而发挥着功能,只有将宗教的内部张力与社会相协调,才能对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所带来的灾难等。爱因斯坦曾坦言:“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所以我们应该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济群.济群法师谈人生系列丛书-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4.
2 杜继文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M].北京:宗教出版社,1998:335.
3 曹琦、彭光耀.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
4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6.
5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4.
6 金忠杰.解读古兰经两世幸福学说的文化内涵[J].中国穆斯林,2007(5):31.
15[法国]昂里马塞.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秦惠彬.伊斯兰的历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17李叔同.感悟:佛法与人生的解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8许抗生.佛教的中国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9徐文明. 中国佛教哲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0张志忠.伊斯兰文化史略[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浅议外来语在纺织服装日语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影

下一篇:试析启发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