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策略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24 09:17

 开题课需要很多精彩的环节,包括主题的选择、子主题的建立、分组分工合作以及制定简单计划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堂好的开题课能给学生提供无穷的“源动力”,为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上课亲身体会,结合其他综合实践教师的感悟,主要谈谈在主题确定、子课题选择、方案初步制订这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慎重选择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线,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内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教学活动中一个核心问题。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主题范围,深化主题层次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选择很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用来做综合实践活动用。因而,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要考虑课题本身的操作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等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的确定,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直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平时生活中去。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不论是学习还是应用,都应该贴近生活。比如《西店牡蛎》一课,主题围绕生活中经常吃的牡蛎,每个学生都有想法可以说,在完成了实践活动后,又可以将活动结果和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像这样的选题符合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联系双方面的需要。
  2.富有趣味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整体上是一个体现学生“做”的过程。既然是学生做,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对于主题本身的一个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去探究的“源动力”,这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若是学生兴趣缺乏,迫于教师的任务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学习效率低下,更是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则往往事半功倍,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主题,避免那些枯燥乏味的主题。
  二、科学筛选活动小主题
  一个活动大主题下会产生很多活动小主题,这些小主题有的可以合并,有的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有的甚至无法研究。这些小主题通常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问题”和“主题”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到活跃状态,引发“头脑风暴”,提出许多有意向性的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有些缺乏实际的研究意义,有些对于小学生来讲,又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好“问题”和“主题”的关系:主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研究能力和范围,对具体问题进行汇总、筛选、整合,进而精选、提炼出来的。问题是多元化、宽泛化的,而主题是具体化,实际化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排列,形成围绕主题的问题群,然后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筛选、整合问题的标准或意见,让学生在斟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整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出他们想要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一些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针对不妥当或者有错的地方进行修改。
  选定了几个有价值和意义的子主题后,要开展起每个活动的任务还是比较重,于是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在子主题分工的选择上,出于学生兴趣的考虑,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我需要。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子主题,数量上也可以适当放宽,如有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小组,可以承担2到3个子主题的研究活动;如果学生兴趣不足,可以适当采取激发措施,但是不要采取“分配任务”的死命令方式让学生接受子主题的研究任务,这样对后续活动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认真制订并完善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主题的活动计划方案由小组名称、研究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过程、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及日期等栏目组成。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方案的制订要求也不同。如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只要求写清要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就差不多了。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鼓励他们多考虑一些详细的活动步骤,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用哪些方式去操作,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小组内怎么分工合作等等。
  因为活动方案直接关系到后续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所以在制订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在完善方案的时候更要仔细审查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指导学生制订完善方案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活动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最能体现学生自主的环节。因为活动方案最终是要交由学生自己去开展实践活动用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要想学生想要去研究什么,如何去研究,而不是老师需要学生如何去开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方案制订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自主”。不管学生的基础是怎样的,老师应该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订活动方案,充分地信任学生。也许,学生的第一份活动方案比较粗糙,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尽善尽美,请不要担心,失败是成功之母,经验才是最宝贵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倡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所以,老师过多的指导反而会替代学生自我习得并获得成长经验的过程,削弱学生自我动手操作、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比教师的思维要发散的多,他们的奇思妙想通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燃课堂智慧的火花。因此,此时教师的角色可以仅仅是一名“观众”,并能给予学生的创新方案以掌声鼓励,这样,学生有了动力,也就会更积极地去进行下一步研究。
 2.体现学习的“合作性”
  一个大主题下包含几个子主题,由几个小组共同承担,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每一个小组中,又有许多更细化的 分工,比如谁负责查资料,谁负责记录,谁负责现场采访,谁负责联系社会力量等。这些分工让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在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后又可以和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收获,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分工研究各个子主题非但不会影响主题的完整性,反而还能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交流方面,一开始可能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巩固。
  3.符合探究的“科学性”
  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一次探究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不仅仅要求学生得出相对应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增加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因此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都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深化。
  科学的“探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在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白如何更“科学”地进行探究。这其中包括我们需要考虑的研究主题、组员分工、指导老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安排、预想的研究成果等。低段的学生可由教师辅导点播,对高段学生来说,我们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自发地,或是经过小组讨论来验证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科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综合实践过程中,在开题课中则主要体现在方案讨论、设计和完善的过程上。在学生分组讨论方案时,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考虑之后的“可行性”。在设计和完善活动方案时,既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步骤是可行的、必须的,更要让学生自己先在脑海中“预演”一遍,这就是实践的最初体验过程。   []
  参考文献
  [1]蔡慧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教师素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2]谢金土.综合实践活动开题导入的基本方式例谈[J].石家庄: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
  [3]王兰英.以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为例——浅谈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活动[J].长春:东西南北·教育,2011(8).
  [4]杨雯.浅析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性[J].武汉:科教导刊,2013(3).
  [5]赵江.谈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原则[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7(2).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衔接性语言的探索

下一篇:“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英语写作训练的方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