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7 08:28
摘 要: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本着一定的原则,注重内部制度的完善和外部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队伍 建设
教师和管理人员是高校中两支重要的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一流的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在高等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管理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加强。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管理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三支人才队伍一起抓”。“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就高校而言,管理人员也是人才,是高等学校实现跨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的主力军。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同样的高度。
2、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的需要
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维持学校运行的工作日益繁杂,管理的内容由为教学科研服务扩大到学术性事务,管理的职能从计划、安排转变为协调控制和决策。在开放办学的独立实体型高校,管理人员还承担着同市场直接接触和联系其它社会组织的任务。因此,必须有一支专职管理队伍来承担这些工作。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但另一方面教育市场的开放必然导致有一部分市场将被其他外国教育机构占领,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些工作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遵循世贸组织的运行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如何发挥管理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如何在借鉴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地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因此建设一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3、管理队伍建设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稳定管理队伍,营造有利于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一直被忽视。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认为高校管理只是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忽视了其作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决定着行为取向,由此带来的是对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不重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不重视。高校管理人员也由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渺茫而人心不稳。
十六大以来,我国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牵涉的内容很广而且多没有前车之鉴。管理人员作为参与改革的主体必须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熟悉政策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作为改革的对象,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为管理人员设计好“职业跑道”,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将其职业发展的目标同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4、管理队伍建设是紧跟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增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核心和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已经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相对而言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滞后。教师和管理人员好比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之间需要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管理人员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承担着决策与协调控制的职能。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应该提高到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样高度。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推进,平衡发展,才有利于建立管理人员和教师相互理解,通力合作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根据人员个体的资质差异和能力特点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内部环境。一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视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2、分类管理的原则
高校管理人员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校管理队伍特点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针对管理人员岗位性质的不同,服务内容的不同,职级和职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精简高效的原则
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数量精简,结构优化,高效务实”。数量精简,结构优化要从科学设岗上下工夫,做到因事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高效务实则要从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上下工夫,实现选人、用人和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4、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是选拔管理人员的基本原则。“德”是指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是才能够有效发挥的前提;“才”是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
5、服务性原则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抛弃以往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意识。
6、和谐发展的原则
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其他职工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内部制度建设
1、完善聘用制度,合理选拔人才
聘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因事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首先是科学设岗,建立柔性的用人机制。设岗时考虑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偏重管理的岗位可设为固定岗位。固定岗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固定岗位的人员要相对稳定,因为他们肩负决策、控制和协调的职能。事务性较强的岗位可设为流动岗位。流动岗位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不需要过多的创新,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人员变动的频度相对较大,从而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与此同时,留出一部分高层次的管理岗位用于引进熟悉高校运作

规律,具备丰富高校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柔性的用人机制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和低效率、低效益使用人才,降低培养人才的社会成本。其次,管理人员的招聘要面向社会公开进行,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用人标准,采取不同的招聘方式。第三,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薪酬体系。要完善合同内容,争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在职培训是管理人员适应社会知识更新,适应学校发展建设以及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教育部应该出台《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培训规程》,给管理人员的培训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第三,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贯穿于日常的工作当中,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的提高则需要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参观考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岗前培训是新聘人员必须参加的,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专项培训是提高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和研修是一种培训形式也可作为一项奖励制度。学校应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组成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研究培训计划,对培训工作总体指导,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完善考核制度,增强竞争意识
目前的考核制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考核的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二是考核的结果没有反馈,不利于工作的改进。完善考核制度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岗位分析。针对岗位的内容和性质制订详尽的岗位职责、岗位目标和任职要求,这是制定考核标准的依据。第二,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入手,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的定性评价除了自评,同事和领导的评价外,应该特别考虑被服务对象,即教职工或学生的评价意见。考核指标的制定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努力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使考核尽量客观、公正,不流于形式。第三,考核的结果不仅作为工资晋升和提升职务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管理人员认识自身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找出差距,利于今后工作的改进和绩效的提升。第四,在聘任制下,考核的结果是决定能否继续聘任的依据,借此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
4、健全激励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
激励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着重于薪酬设计,薪酬的设计要坚持公平、适度、认可、平衡以及刺激性和交换性原则。薪酬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另一方面要体现能力和资历。管理人员的薪酬一般包括职务工资和津贴,职务工资与资历挂钩,津贴则根据岗位性质,职务高低和业绩能力来确定。薪酬的设计要在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兼顾公平,否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只有真正作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才能产生激励的效应。精神激励是物质激励的有效补充,物质激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人在一定的需求层次满足后更为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激励着重于对人的关心和爱护,注重道德感召和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的问题就是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职员制度,推动体制创新
目前在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实行的职员制度对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行职员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试点高校通过实行职员制度,初步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作到了人员分类管理,管理队伍分开跑道运行;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推进了职员任用机制转化;强化了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调动了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爱岗敬业的教育,学校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合校任务的试点高校通过试行职员制促进了管理队伍的实质性融合”。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职员制的完善和进一步推行为依托,改革用人机制,推动体制创新,努力建设优化、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
(二)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宣传,加深对管理队伍的了解
高校管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管理人员在社会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我国教育法规定,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职员制明确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身份,他们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是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肩负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使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管理队伍。职员制为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由于目前职员制只是处在试点阶段,社会对此还缺乏了解,在对外交流和校内外岗位流动中缺少认同,甚至产生交流阻碍,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对高校教育职员的认知面,加深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了解。
2、健全法律法规,保证管理队伍的建设
政府在推行高校教育职员制的同时,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已经颁布的《劳动法》涉及的是企业及其职工,《国家公务员法》适用于政府机关及公务员,《教师法》面对的是高校教师,而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目前尚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笔者呼吁尽快出台《高等学校教育职员法》,以规范高校管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建设一样给予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必须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为高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管理人员进出畅通,使高校管理人员的流动与社会人才流动体系接轨,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班级管理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