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09 14:17

  摘要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回旋的发展过程,其内涵特征虽然有不同程度延伸,现已趋于共识,结合新时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依据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应具有职业属性、技术属性、师范属性和道德属性。同时,为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问题,可从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体系构建、学位点提升、政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文化引领等层面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业属性;技术属性;师范属性;道德属性;教师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国家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再次强调,“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专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同年10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上述文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并逐渐聚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指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教育,是培养“工匠之师”的教育,其是集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国内学者何齐宗最早提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概念,认为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是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长久之计[1]。经过几十年探索,国内研究者对其内涵特征概括出10余个,主要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以及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论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现结合2019年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探讨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


  (一)职业属性


  1.“职业”的内涵追溯


  约翰·杜威(JohnDewey)在论述职业教育时称,“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继续不断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2]在《教育大辞典》中“职业”的定义即“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3]。而从经济学角度,职业意味着工作,意味着谋生的手段。20世纪初,黄炎培提出“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4],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的,“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基础。从词义基本内涵角度,基于“职业”的“职业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职业”元素,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受到职业相关的各种训练。在这种教育训练中,受教育者适应能力、文化修养与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未来正式入职做好准备。二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职业人”,职业对每个人至关重要,基于“职业”的教育,应当是“为了职业”或“为职业服务”。辩证地来看,职业决定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化,以至于一种具体的职业教育的消亡,也可归由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


  2.“职业性”的现代释义


  从现代职业教育起源看,任何劳动和培训,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这是著名的职业性原则,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标准。德国将“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基本内涵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标准。可以说职业属性是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培养方向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职业性要与社会的职业能力需求相契合,社会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外向维度之一。所以,职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不同职业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需求,跟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标准》中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反复强调的“1+X证书”制度中的证书制度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意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指标方面应指向相关职业或职业群,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资格。社会学中,自社会分工以来,将人类的职业大致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专业性职业区别于一般职业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的技能。”[5]所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更多要到实践操作中去,要根据岗位需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职业。


  (二)技术属性


  1.职业教育史中窥“技术”


  如果科学重在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则更注重“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更强调解决实际工作情景中的实践问题。科学重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技术重在将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时即源于生产劳动,现代职业教育更是产生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说,职业教育自始至今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技术息息相关。从外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中发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年长者在实践中向年轻者传授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源于欧洲中世纪行会组织中师傅以带有租赁性质的契约形式来招学徒、授技艺;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真正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技术革命之后迅速发展扩张。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6],其经历了由技能教育向技术教育的演变过程,它遵循这种规律性的“技艺传授”。


  从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中发现,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伴随着学习西方工业革命的技术。所以,“要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必须理解现代技术”[7]。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就是技术,职业教育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技术因素影响,技术活动“何以可能”和“怎样发生”都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从传统社会分工产生的农业、手工业到工业革命时期初具科学技术形态,从产业革命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到信息革命时代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职业教育都承载着相应的技术技能传承使命,这种使命主要通过教师队伍进行传承与创新,教师队伍的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2.新时代“技术性”特质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领域,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中,技术内涵不断被丰富发展,不仅囿于劳动技能、操作技巧和工具设备,还有无形的规则、方法、工艺等。现代职业活动中,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占比越来越大,职业人在实现职业目标过程中,必须具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理念,遵循现代技术工具的合理性,以适应现代技术内涵的变化。“技术工具合理性意味着技术活动根据一定的条件创造、选择、运用合理的手段、方法、策略、工具以达到预期目的。”[8]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技术工具的合理性,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内涵变化,进而能够运用合理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手段推进职业实践活动的发展[9]。


  “职业教育支撑技术传承与创新,技术进步反过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10]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具备“技术性”特点,才能灵活应用技术、方法和工具,有能力实现创新,有能力指导学生,培养出真正的技术性人才。中国现在面临产业优化升级,应对新形势、新样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和进行技术创新,须具备科学的技术观念和较高的技术能力。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重要特征。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突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在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设置中强调“跟踪对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前沿”;同年《标准》中规定,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生源最好要“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内容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学业检测中要“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和技术技能掌握情况”,毕业要求中多次提及“掌握本专业必要的技术技能和方法”“解决较复杂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促进技术技能形成”等。这说明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技术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此外,技术进步又会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师范属性


  1.教育职业的“专业性”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11],其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与教师职业高度相关,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最初,教师不是专门职业,随着现代学校系统的产生,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并要求具备专门职业知识,即“专业性”,简单说是“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专业。“教什么”包括专业的学科知识,能承担相应专业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其学历水平也会有相应要求。“怎么教”指要有专业的教育科学素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等。


  但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性”,除具备一般师范意义上的“专业”,还应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以及教育学相关课程和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2]。在《标准》中,明确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要“具备较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有参与职业指导或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初步体验”。这说明除了具备一般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一定从事师范教育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转换为自身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这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区别于普通师范教育的特征。


  2.新时代附加的“学术性”


  “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旨在让学生掌握专业且高深的专门知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面有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开展了职教师资培养,全国建立了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定位为专科层次;文革后第一批增设的4所技工师范学院,第二批独立设置的11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皆属于高等教育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这些院校逐渐提高办学层次,由培养专科、本科生提升到培养硕士生。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自然也具备“学术性”,需兼具理论、教科研能力和熟悉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其培养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其最大的优势应是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精深,这也是其在高等教育中的立足点。所以,在《标准》的二级和三级中规定,毕业生要“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这种基础理论实际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且这种学术性,还表现为对师范教育的教学理论与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高标准,可作为衡量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重要尺度。


  (四)道德属性


  1.“职业道德”是前提与基础


  职业道德是一种实用的道德观,其以尊重人性为前提,帮助人们获得生存的基本技能和从事活动的基本方法,从而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本能。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较早肯定了道德存在的阶级性和职业性,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3]。这说明,自社会分工发挥效用以来,职业就具有道德属性,随着社会分工变化而变化。那么,职业教育应具有道德属性。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Durkheim)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道德是在历史过程中发展并受到历史动因制约的,只有条件改变了,道德才能随之改变,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可能范围内改变,这是确切无疑的。”[14]


  中国悠久的文化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要求,西汉思想家扬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的《师说》,将“师”和“道”密不可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鲁迅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性,教师应是“后生的模范”。后来,教育家徐特立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上升到人格层面,认为教师的人格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古今中外,无不认为教师应具有崇高的志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新时期,顾明远较全面论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认为职业道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5]。全国德育专家鲁洁也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师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逢贤更将“德”置于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和一般道德的范畴,认为“师德不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并从师德的内容、结构、功能和价值得出师德具有多层局面的二重性”[16]。


  同样,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要有正确的认知,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树立平等的职业道德观。《标准》中强调,要重视职教师资培养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规范要求;又对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从教意愿”作出了专门回应。


  2.“工匠精神”是传承与升华


  “工匠精神”狭义专指凝结在工匠身上的精神品质,广义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的精神品质,其在中西文化中素来备受推崇。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在词源上与劳动(ars)有很深渊源。某种程度上,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工匠劳动观念认知不断解放、工匠劳动价值评价不断提高以及工匠传统影响不断外化的历史渐进过程[17]。中国传统工匠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古代甚至将“道技合一”作为工匠精神的精髓。随着世界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中国近代工业西学东渐的兴起,现代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工匠精神有所衰弱。但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对自身设计的独具匠心、对自身技艺的不断改进,这种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不可放弃。


  新时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道德属性,除教师职业道德,最主要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标准》中明确将“工匠精神”理解为“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秉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这正体现了职业教育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也涉及到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的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前沿引领,也需要能工巧匠中流砥柱的支撑。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分类培养的特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要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职业教育观,根据职业教育类型特点,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有较高理论指引,又有较强实践动力的目标体系;以培养理论实践双高双能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面向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建立本硕博层次齐备、优势互补、面向省域、辐射全国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1.大力发展原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自1979年至今,全国现存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属于省属地方院校,是由原来15所几经发展保留下来的。现在保留下来的8所带有“职业技术师范”字眼的只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其他7所都有不同程度改名。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亟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转型升格。而这些克服重重困难,能坚守下来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由专科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已具备多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聚集了职业教育的能工巧匠和理论研究者,坚持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为开创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途径不断努力、探索。


  新时代,国家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仍须依托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要给予所有学校适当政策倾斜,让其获得办学规格和层次提升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只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具备了一定实力和基础,才有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


  2.积极拓展新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


  从中外教育史看,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都是为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目前,现有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足以满足职业教育对“双师型”师资的需求,这是教师教育领域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和师范学院的升格压力大,促使师范院校要转型升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预期招生目标是1870万,而2017年中职专任教师仅有83.92万,按生师比16∶1核算,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专任教师116.88万人,存在32.96万人的缺口。目前3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的本科院校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开展师范生培养,每年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2.4万人,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需求。所以,必须发展新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来解决需求问题。


  首先,把各地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高职师资的有益补充。地方师范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师资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次,要依托新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力量和优质师范教育资源,努力建设集中职、高职师资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综合研究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阵地,可拓宽地方院校服务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同时,要努力促成优质工科高职院校与师范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中职师资,根据中职专业需求,瞄准相关高水平专业的高职院校助力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二)以学位点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水平


  1.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硕博士点,实现职业教育师资的本硕博贯通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长期停留在本科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本科教育大规模扩张,我国逐渐实现了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职业学校用人标准逐年提高,复合型、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成为现代职教师资培养的客观需求。2001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新设硕士点。职教师资培养不再局限于本科层次,开始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开设博士培养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学历层次的提升,不仅仅是学术涵养的提高,更是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表现为学术性、职业性与师范性融合。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及职教师资培养现状,高层次将成为未来职教师资培养的时代趋势。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据教育部网站2017年统计,全国中职学校10671所,专任教师数83.92万人,本科学历者占比83.95%,研究生学历者占比7.56%,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不足1%。而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意见》中关于教师的学历要求提出到“十三五”末“应达到10%左右”。可见,高学历的中职教师仍存在较大缺口。所以,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通过继续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硕博士点,实现职业教育师资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可面向社会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吸引高技能人才继续接受师范教育,充实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可积极探索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为职业教育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2.坚守“师范性”和“职业性”办学理念


  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既要立足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又要坚守师范教育的办学传统;职教师资最关键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其中,专业技能是核心,师范技能可促成专业技能的有效转化,因此必须突出“师范性”和“职业性”,才能促进职教师资培养的专业性。首先,要强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性”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18]。职业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支撑者,职业教育首先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实现“无业者有业”。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专业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性,这种技术技能只依靠理论教育教学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坚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性”建设。教师作为一门职业,需要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正规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师范教育能强化学习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对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要引领职业教育前沿理论,以职业教育学科为载体,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推动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学科布局发展,进而引导职业教育学科协调发展。


  (三)政府统筹推进政策机制保障


  1.政策因势利导,吸引优质生源


  职业教育既是社会发展之需要,也是个人发展之需要,对于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国民教育的边缘地位,被认为是“次等教育”。原来的8所职教师资培养学校纷纷改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价值,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社会地位,才能吸引高质量生源加入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要保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既要有理念引导,又要有政策上的引导。譬如,以招生制度为逻辑起点,制定凸显“跨学科”特色的招生制度,重在工科+师范的跨专业,鼓励和吸引具有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加入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队伍中。探索“跨学科”特色的博士招生制度,从人才培养的“起点”上为培养高质量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通过招收免费职教师范生、学费优惠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报考,保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生源。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价值要体现“面向现代产业,培养职教师资”的办学特色,还要体现崇师尚学的工匠精神,这主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的课程类型从本质上都应“跨学科”,体现在课程体系上,既要具备工科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师范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教师发展的专业知识。这种“跨学科”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所以,要建立跨学科的“工学”和“教育学”课程体系,需要从多学科的广度和教育学的深度上来解决课程问题。首先聚集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开设跨学科复合课程,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视野角度和知识结构。同时可以通过资格证书制度引导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如学位证与教师资格证及其他技术资格证等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职教品格夯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底蕴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属于一个比较独立和特别的群体,其既承担高等教育责任,又兼具职业教育特色,还背负着师范教育的使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教育类型,其文化意蕴需要一个不断丰厚的过程。


  1.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使命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引领上主要体现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匠人专注于产品的一种理念,对技艺层面的精益求精和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都有持之以恒的追求,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高度重视,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又是相辅相成的。黑格尔说:“作为工匠的精神是从自在存在(这是工匠所加工的材料)与目为存在(这属于工匠的自我赢识方面)的分离出发,而这种分离在它的作品里得到客观化。”[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迫切需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推动,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引领。“工匠精神”有助于劳动主体实现自我价值,人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摆脱“劳动之兽”的境遇,成为“创造之人”,自觉自发创造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在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要重建“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将重塑“工匠精神”纳入国家战略发展中,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积极引导青年人重视职业技能的价值观,鼓励培养学生传承技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工匠的技术能力。


  2.新时代职业道德作为保证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0]。自社会分工发挥效用以来,职业就具有了道德属性,这种道德属性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后来,涂尔干也提出了“道德是在历史过程中发展并受到历史动因的制约,其切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道德在特定时期里具有特定形式,那是因为我们在特定时期里的生存条件不允许另外一种道德存在。只有条件改变了,道德才能随之改变,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可能范围内改变,这是确切无疑的”[21]。所以,新时期要重视职教师资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对提高劳动者自身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能发挥促进作用。从业者只有真正提高职业道德觉悟,才能以主人翁精神从事职业活动,才能把职业道德变成自觉行动,产生自发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力量,可以说,职业道德是推动改革创新的有力保证。


  同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凝练和弘扬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从而提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文化品味和影响力,彰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公费师范教育的制度逻辑与改革路径

下一篇:基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的美术师范教育改革与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