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12-07 13:42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69-02


  作为河南省属地方性高校,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抓住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在学科与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如今,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必须不断优化、创新改革,才能适应时代新动向,适应市场及行业需求变化,才能为地方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及技术上的帮助,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因此,需要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诸多构成要素。其中专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反映出高等院校对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把握程度,也体现了其所拥有教学资源的丰厚程度和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培养质量,进而关系到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前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就本科教育而言,如果沿袭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但如果转向效仿高职高专教育偏重于技能培训,又无法体现其培养层次。因此,如何确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且不易回答的问题。(2)缺乏特色。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旅游管理已由原来隶属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体现出专业的特殊性。另外,每所高校所依托的区域背景、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生源素质都会有所不同,在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共性要求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应着重挖掘属于自身的优势领域,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3)忽视学生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与实际需要。如可设置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加以选择。或在专业选修课程上加大建设力度,丰富种类,提高选择性。还可以鼓励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非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面。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唯有设计出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认真加以实施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信心,形成特定的教学优势,最终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二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树立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模块化教学+校企合作的阶梯式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08年以前,模块化教学主要侧重建立培养学生掌握五大功能的教学模块:即外语听、说、写功能;计算机应用功能;饭店经营管理功能;公共关系与沟通功能;饭店实务操作功能。2008年以后进行了修改,重新构建了“三个模块”,它是指三个特色培养方向,包括“涉外旅游”、“旅行社管理”、“星级酒店管理”三个特色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然的兴趣、爱好与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校企合作”的阶梯式实践则突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视专业实践活动,以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人才胜任的岗位所需的技术、管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逐渐形成的由认知实习――上岗实习――顶岗实习的阶梯式实践模式,而上述阶梯式实践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二、师资队伍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需具备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较强地实践能力。信阳师范学院非常重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仍喜忧参半,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1)“三高”教师缺乏。即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教师人数较少。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信阳师范学院其他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高水平创新型教师所占比例仍有较大差距。(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受学校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限制,在专业教师引进方面多侧重于对高学历教师的引进,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教师比例。(3)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管是专业带头人还是骨干教师都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上的教师近乎出现断层。另外,专业教师性别结构以女性为主,教学科研工作难免受到职业生涯特殊时期的影响。(4)缺乏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学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激励机制方面仍有欠缺。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机会少、对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够重视、淘汰机制尚未建立,专业教师“只进不出、只上不下”、教师收入依然偏低,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等等。


  三、教学方法问题


  深入研究旅游教学方法,挖掘不同课程教学方法中的知识内涵,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既要充分考虑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与职场多样化需求,也要考虑使人才培养质量可持续提升。目前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相对不足,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还没成为自觉行为,能够长期坚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并自觉践行更不多。另外,目前不少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专业教师难以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羁绊中解脱,师生间基于问题趋动的互动程度明显不足,学生的“学”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虽然一部分教师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灌输方法,通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变单纯的灌输式和讲授式为研讨式、启发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却为数甚少。再有,课程类型、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类型应多样化,理论课、实践操作课、模块课、案例分析讨论课、综合课、专题讲座都应有所体现。教学方法也要寻求多样化,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模拟实训、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但是从现今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来看,理论课、讲授法的比重及运用频率还是居高不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更不利于知识学习积累向实际实践能力的转化。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教师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一种现成知识的选择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问题的探索。二是忽视对学习者的关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各种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只有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各种教学方法优点的集成应用,规避其缺点,才是抓住了教学方法的重点,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三是缺乏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与配套措施,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是高等院校促进教学改革的必要保障。学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等观念落到实处,制定有利于调动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性,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特别在教师考核、职务评聘、晋级、奖励等方面,更要体现“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生考试与成绩评定、教师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应从适应、支持和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重新考虑,加大改革力度,为教学方法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上一篇:信阳师范学院非师范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前景研究

下一篇:对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