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时代背景下教与学关系的研讨

发布时间:2015-11-20 09:09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的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以求两者更趋于合理化,更符合时代以及人类发展的需要。教与学的关系,一直为人所探讨,人们一直试图寻求两者之间最佳的配比。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它永远都在与时俱进,没有真正的盖棺定论一说。21世纪,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揭开脑的神秘面纱又迈进了一步。多位科学家都证实,脑科学的发展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证据。在新世纪,教与学的关系将更加科学化,我们的课堂也将向科学化、有效化迈进。
  1 教与学的历史渊源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初,“教”和“学”以独立的单字出现,“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①“学”有学习、模仿、说、讲学等含义。后来才将两字合起来使用,但那时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意义。随着“教学”一词的沿用,广泛定义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引申义为教师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将学生教导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我们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这是一种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只有单方面的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结合或统一起来,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②
  2 教与学的传统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识授受关系。③概括地说,“教”的功能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而学的主要活动是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系统。在这些关系中,学生是受体,确切地说是被动接受的客体。随着对这种观点种种弊端的批判,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的观点逐渐出现。一方面,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而且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影响,它们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并因此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以及需要、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等也在影响教师的教。所以两者之间是密切的相互关系,也是隐含意义上的双向关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教和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转变,因为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这是在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发展而来的。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认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对学生社会角色的认识,构成了整个的学生观的改变。可以说,对学生观认识上的改变,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关系,逐渐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由教到学、由依靠教师的教到学生独立的学的过程。这成为了教与学关系的最深刻的变革!
  3 新时代下的教与学变革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教师的教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真正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学生能主动学起来,进而爱上学习,学会学习,独立学习。但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可能使每位教育者都为之头疼。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教与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许在有关教本能与学本能的争论中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丝头绪。
  3.1 教本能与学本能的启迪
  “本能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人有众多的本能并伴随终生。而学习和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但在教育中,我们常常把许多原本属于孩子们本能领域的事情看成可教之物,教给学生让他们去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使教学产生了困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这些不必去教的东西,就会少做很多无用之功。比如,我们讲授诗歌时,会认定欣赏诗歌的方法至关重要,实不知正是诗歌的本身才是打动我们最重要的本体,因为对于诗的欣赏和写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的感动更直接、更强烈的了。④我们依托学习者的本能,让他们自己学,学习者就能很好地使用他的本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是为了让学习者学有所成,而不是成就我们教者的发挥。
  “本能论”者认为我们一直只看到人的低级本能或后天差异,而忽略了人的学习的、语言的、创造的和思维的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整个教育生活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教育了,大部分都不用教了。因此“本能论”者提倡“教育中要教人之本能”。这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所认定的教与学的定义,将学生的学习本能看作是人生命中的本质,不仅具有完美的构造和框架,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能量,这种学习本能会使我们的教育走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利于学习的道路上来,也会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所做的就是要重新审视学生的作为人的本能,找到适应这种本能的方法和教材,重新定位教师的教,使教真正是为了学。总之,使“学”本能化,就是使之科学化。
  3.2 脑研究的发展带来的变革
  随着脑科学的日臻成熟,公众逐渐认识到这类科学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益处。21世纪,脑科学的发展也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欧美各专业媒体及机构所积极倡导的从“脑的十年”迈向“教育的十年”的构想正逐渐构筑。
  美国行为和脑科学专家戈尔曼及勒杜教授都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不仅仅是智力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情感的因素也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智力在我们学习者的学习、思维及个性等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让我们对“情感”进入学校,情感教育课程进入课堂投注更多关注,同时对学校功能及意义重新进行定位思考。正如戈尔曼所言,“情感教育课程的内容着眼于儿童的实际生活,看似琐琐碎碎,而我们未来的教育——培养健康健全的下一代——正有赖于此。”⑤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过程,从其产生方式来说,主要是大脑对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获取,从而加以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最近脑科学研究对教与学的渗入,可以总结如下:⑥
  (1)学习和认识是脑发展的自然机制,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教育应该为满足这些大自然赋予人以求知欲和认识倾向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一观点会引发我们对教育更多的思考。
  (2)脑会通过“建模”来实现探求意义,学习者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建模,教师不能阻止他们,而只能影响其方向。虽然我们挑选许多自以为学生要学习的信息,但我们应尽量提供一些信息容许脑子精选,而不是去强加于他们。
  (3)人脑总是在已有经验与新情境的联系方式中发挥作用的,这也证实了L.S.维果斯基提出的儿童发展的“现实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构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对这些已有的印象加以凸显,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4)按美国学者的意见,旨在简单识记的教学对脑子是有害的;而探索规律性对脑子是有益的。教学的实效性是在通过确立规律性探究意义的条件下经过一番克服智力性的困难后,而得以发挥的。
  因此根据以上脑机制的原理,我们可以设定问题性教学法、微型研究法的教学过程模式,同时在教学中注意教学中的学科联系、审美因素,以不同方式提供信息相结合,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在最优复杂水平上进行教学,使教学的实践方向性更强。⑦当然这些模式还有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检验,但教与学多维化发展指日可待。
  现代教学论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模式,它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对人的认可和塑造,学习化社会中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承认思维中的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而是一种有了主体性的自觉的、主动的、本能的追求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使人成为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毋庸置疑,“本能论”及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的确是新世纪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拓展的重要领域,他们对教与学的影响不是一次牵强附会的推进,而是最终将使整个教育获益的一种新的视角和研究途径。
  注释
  ① http://
  ②③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④ 郭思乐.是教本能还是依靠本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⑤⑥⑦刘力.学与教的变革[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师评价方法的创新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应注意的难点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