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4-02-07 14:59
小学语文学科包含了有趣的课文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利用教材中人物原型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出色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辨、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利用课本中的国家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

三、挖掘教材中人物抗挫品质进行意志教育

远大的动机给人确立人生目标,浓厚的兴趣让人热烈地去追求,自觉的意志行动、稳定的意志品质则使人勇敢、坚强、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地去战胜困难,成为一个能够创造事业和幸福的成功者。但是目前小学生普遍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现象。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出色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使他们慢慢地形成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培养小学生抗挫心理素质的主要环节。使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和谐的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而不是凌驾于训练过程之上。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像政治教材、思想品德教材那样直截了当,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2.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阵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小学生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更容易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开展专题讨论和演讲等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小学生中组织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演讲等,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3.加强个别辅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由于每个人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加之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及自身努力等差别,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他们不正常的表现,应该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让学生参与教学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想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丰富知识,出众的口才,且有个性的气质形象,来吸引同学注意,博得好评和赞扬。将学生的这一特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中采用表演法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出现一种积极的求知情景;又能让学生的表现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听录音,再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概括讲述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比赛哪一位学生听得细致,表述得形象;然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资料,认真理解课文内容;再次小组讨论,质疑释疑,查漏补缺,明确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教学难点;也可以请有表演热情的同学到台上模仿人物动作和语言。相信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会引得满堂喝彩。变枯燥乏味的讲读教学变成形象教学,学生会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当今社会提供信息快、知识更新快、观念变化快。

且现代中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工具所武装: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了。特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已成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它集声音、符号、文字、图像于一体,并兼有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是一种“无尘”教学,是传统电教媒体的飞跃。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激活课堂。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单元按篇目“炒冷饭”,照本宣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劲头。

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抢答题、答辩题等,采用自测、改错等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疏理知识要点,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又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只要我们的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够找出切实可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

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即学生会读,会说,会听,会写。这四会,既包含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又包括了学科素质。这四会才是对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学生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

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考卷,就会发现高考试卷实际上就是三个区域,即阅读、表达、作文这三大区域,这就意味着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写作的具体要求(包含着对名诗名言的记识,知识累积的要求)。就阅读而言,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诗歌赏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的阅读。而表达则是病句识别,成语、熟语使用加上对其他有关表达方式的随机测试。作文就辽宁卷而言,是写材料作文。经过这样分析,我们觉得,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明朗化了。这就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所应遵循的。

学会运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文本为凭借,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中去,在完成了语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整合、记识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不能淡化,只能强化,因为厚积才能薄发),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感悟,生成学科学习所具备的阅读能力。

老师怎样教呢?这是个值得研究和形成教学的共识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无定法”的,我们提倡教学要“百花齐放”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张写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怎么教却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形成共识的问题。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侧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想,即想象、联想、推断。也就是说教师要痛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例如阅读小说,怎样理解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等等。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说明他们学会了学习小说。考试就可以顺利解答出小说阅读的试题了。

上一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探究

下一篇:诊改对高职有效教学促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