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学”教育与教师专业学养

发布时间:2015-07-15 08:50

 前几期,我们讨论了“让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并对一些案例进行诊断,这背后都需要学理支撑,无不与教师的专业学养相关。如果缺乏学理支撑,“让学”会滑向另一个极端——滥学,即学生随意自由,学的内容不当,学的方式不妥,后果是可怕的。那么,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学养呢?
  何谓“学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问和修养,可见学养应是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具体到教师,学养应有“专业化”的因素,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富有智慧的活动策划,科学诊断教学并富有思辨性。
  在“让学”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专业学养应具备以下特质。
  一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不仅仅停留在尊重儿童的课堂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让学”教育,为的是儿童个体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习惯代替儿童的习惯。如,一些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若写小猫,必须先写外貌,然后写动作、性格等,把自己的写作思维强加给学生。指导想象作文《塑料袋的奇遇》,中心思想必须涉及环保,否则就不行,就算是错。这样教学生,不是把学生教僵了、教硬了、教死了、教傻了吗?这种教学状态,实际上是一位大“一根筋”带出一帮小“一根筋”,把生命全都禁锢了。“让学”教育如何对待类似小猫和塑料袋的问题呢?尊重每个学生的表达习惯,写小猫,从哪儿下笔都可以,只要思路清楚流畅,写塑料袋,不一定非要涉及环保,只要中心意思健康明确就行。“让学”理念,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至于他们怎样读,写什么,大可不必统一。成人阅读和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产生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很多教师却正相反,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真的喜欢阅读和写作,教师并不在意,教师最关心的是,在课堂上和考试中,学生必须按教师要求的那样去阅读和写作,以便把高分拿到手。在这种教师的心目中,本和末是倒置的,主要的事情和次要的事情是倒置的。可见,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多重要。
  二是富有智慧。一位优秀教师,一定要富有智慧,“让学”,更需要智慧型教师。智慧,不是读过多少书,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善于策划儿童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真正的学习者。这里的学习者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参与学习的身份,一个是指真实的学习心态。有学生的身份不等于真的是学习者。真正的学习者,是那些“独立的、渴求知识、把经验和知识结合为一体”的人。拿语文来说,学生朗读课文,如果放手自由朗读,学生可能会有口无心,表面读,实则开小差。如何才算富有智慧的朗读呢?必须策划相关的朗读活动,比如,改变角色朗读,更换情境朗读,学生必须带着任务去读,是独立的,有思维参与的,这是一种智慧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以语文学科为例,“让学”理念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策划的活动具有情境性。让学生能用好语文来解决某个问题,这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策划的活动具有思维性。言语活动要让学生思考,照搬照抄不能完成任务,让思考具有逻辑性与连续性。
  策划的活动具有探究性。让学生探究文本,没有现成的答案,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实际上,策划活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办”,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何这样做,“怎么办”是告诉学生答案或照搬照抄,而为何这样做,更具专业性,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这种智慧,应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寻策略。
  三是学识渊博。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已不是新话题,但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学养的教师,读书的思维方式也应不一样,阅读一本专业书,要多问“为什么”,即为什么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有这样的办法,而不是看作者在处理教育教学的专业问题时是“怎么办”的,多问“为什么”这样,才属于“专业性提问”,才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思考。如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建议时,我们就得问,为何苏霍姆林斯基会提出没有抽象的学生呢?依据在哪?这样就促进阅读中思考。如果问“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价值就有限,就像一个病人问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一样。如果读了某一本书,没有对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真实的影响,只是记住了其中某些“说法”,这种阅读并没有多大用处。换句话说,我们读书,重点不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而是应该看他怎么想的,按什么思路说的,要的不是记忆,而是体察和感悟。如果身为教书者都不会读书,请问他们培养出的学生又该如何?阅读,的确能使人渊博,但作为一位教师,更应思考阅读的方式。
  四是善于思辨。所谓的善于思辨,就是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辨析,科学诊断。我们以假学习与真学习这两个概念来讨论:
  什么是假学习?王晓春老师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就好像一个人头脑中原来配置的软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而只是生硬地在外面临时打了一个程序补丁,临时“挂靠”了点新知识。这种东西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借来”的。就如俗话中所言“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并没有消化,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中心思想、词语解释,这是假学习,因为没有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是暂时记忆,过后,还给教师了。
  那什么是真学习?按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真学习是那种下定决心改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他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断修订自己头脑中的“软件”,更新换代,而不是满足于临时“打几个补丁”。语文课,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现成概念,诸如象征、借物喻人、侧面描写等类似的表达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表达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感受,体悟。如果我们只给具体结论,那是无效的,因为,有些结论是别人的经验,不是学生的个体经验。足见“让学”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要能消化吸收,要能融会贯通、运用活学,否则就是假学习。
  思辨,会让教师正确诊断教学过程发生的一切事情,真正体现“儿童立场”,唯此,“让学”的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上一篇:音乐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功效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人物评价要个性化的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