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生命之美生命之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5

摘 要:

关键词: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可现实教学中,教师看参考书备课,学生依据辅导书答题,不越雷池半步,中规中矩,没人觉得不妥。
  原先的教学设想:从主要参考资料上看出,《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渴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另外,本文作为小说,具有主题多元性的一面。参考资料上的一般看法是本文一方面表现父亲的勤劳质朴,有志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极度低下的现实。
  对于这一主题,我在课堂中为学生专设了“研读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采取“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总结问题”的方式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以完成第一个研读板块“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并且本文作为小说,以塑造“父亲”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离不开细腻的描写。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思考、讨论,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完成第二个研读板块“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这便是第三个研读板块“回首台阶,理解父亲”。三个研读板块整体流程为“课内(人物分析)-课外(情感体验)-课内(形象意蕴)”。
  但是,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开始还是一切顺利的。
  整体把握: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学生的复述基本达到了目的。
  研读板块“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我早就成竹在胸,不慌不忙的推出(多媒体展示)
  “回首台阶,理解父亲”:请大家每四人为小组,展开讨论,与同学交流。然后选代表进行课堂发言。
  (学生看似热烈的讨论、交流)
  学生的回答也暗合标准答案,最后是客套性的自由提问,大部分学生也都很“识趣”,要么默不作声,乖巧一些的也会提几个谁都知道答案的题目,也要给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呀!可今天快下课了,有一位学生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父亲用一辈子劳动换来了一所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值”还是“不值”这还真是个问题,备课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不过不要紧,我一面布置让同学“思考”,一面在讲台上翻看教参,没有,再看下面,学生们也忙着找答案,最后大家用失望的的眼睛盯着我,等着我讲解。我故作镇静,脑子却一盆浆糊,幸而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取消了原来作业,布置了上面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回来之后仔细研读文本,我发现《台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非常动人的笔调描绘了父亲造屋的艰难。按理说,这艰难足可以让任何文字变成灰色。但是,作者偏偏没有这样处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劳动的美和劳动者的美。新屋造成之前,父亲是挺拔的,乐观的,自信的。请看,旧屋台阶上的青石板一块就有三百来斤重,一来一去的山路居然磨破了父亲的一双麻筋草鞋。如此艰辛的活路,父亲没有喊苦,只是觉得鞋子磨破“太可惜”了。此时的父亲,多么豪爽乐观!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为何觉得鞋子磨破‘太可惜’了他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的脚因为长年劳作“裂着许多干沟”,于是每年过年时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此时此刻,这样的一双脚板后暗隐着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些轻松的调侃里边,含着多少劳动者的自豪和自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
  深秋季节,父亲“浮在雾里”,“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踏好的黄泥“颜色似玉米面……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的艰难,但更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幸福,父亲正是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的。
   “艰辛的劳作被作者描绘得如此之美含义是什么”
  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
  我又设计了问题,他得到了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新屋还把原来的尊严和幸福彻底带走了。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父亲是“一只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父亲就是以这样一种衰老的面貌使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希望把旧的生活方式埋葬。父亲的可悲还在于他自己“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父亲的糊涂为后面很快到来的他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埋下了惨痛的伏笔。没有多久,父亲的腰闪了!虽然他“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倔强地嚷嚷着“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
  父亲不能再劳动了,仅仅因为年老吗
  新屋的造成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新屋在展现财富的同时,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引以为豪的东西——劳动力。这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以完全击倒父亲。得到和失去的对比就是这样的残酷。就是这个现实彻底击垮了父亲。再艰辛的劳动也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也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击垮了父亲。腰闪了,这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他为什么这样
   高台阶的房屋造起来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起来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几十年来享受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 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
  这样做有价值吗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我看来,父亲的一生是极为艰辛,但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这种肉体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表面上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无法让他忘却几十年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这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是一个父亲的悲剧。
  ——父亲干了一辈子活,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只有会劳动才会过的舒服、实在一些,然而现在父亲认为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没有劳动力的人,这让父亲感到了无比的痛苦。
  ——读完后,心里酸酸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亲身上好像都压着一副重担,那就是支撑着整个家。为整个家的生计忙忙碌碌。我的父亲亦是如此。……一天一天的发现,父亲的额头上有了皱纹,那是岁月走过留下的沟壑,父亲的两鬓多了些青丝,多了些风霜染过的痕迹。父亲真的太累了。
  ——他们也有过青春年华,但随着岁月流逝,你是否留心过你的父母在不经意中慢慢变得衰老,我们总是那样的任性,从未体谅过父母的苦心。
  这些文字都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父亲在追求尊重。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父亲的“台阶”就是想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独《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艰难。原来,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困境,读出了生命对于这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不幸。
我想文章背后的意蕴也就尽在于此了。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章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主题进行多元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尝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态势,被高度激发了学习热情的同学们就会发现“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从而用能力化教材,又把教材化能力,凭借创新这个支点,去撬起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又一个“地球”。
  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小说主题积极地进行多元化解读。
  我自认为本课的困难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由对父亲形象分析进入更深层次的多元解读做的不够。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因知识、阅历的差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应结合学生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作拓展延伸。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让学生自主探求科学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