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开发策略1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0

摘 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决定了与本科大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从现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还没有一套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经济学教材。因此,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核心。在探索“必需、够用”原则下的经济学理论教学中,要强化理论课程的应用性,实现教学改革层次上的提升,即:由过去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升到注重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开发;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和规格,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帮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特别是不断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才能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中,首先要进行课程分析,确定课程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基本单元的成分是什么,然后将这些单元通过合适的方法、技术构建起来并组织成课程。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决定了与本科大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些高职院校确立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为指导,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学生形成“知识+技能+态度”的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许多高职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
  一、开发《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是高职财经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必然
  目前,从全国的情况看,《西方经济学》几乎被所有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绝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本科教材无异,不适合高职教学。因此,有些教师试图改变这一状况,选用《经济学基础》作为教材,例如:陈享光、王晓昌(2002年9月)、吴汉洪(2009年8月)、陈玉清(2009年2月)都编著出版了《经济学基础》,而且这些教材都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高职高专精品教材推荐,许多高职院校也都使用这类教材。我们首先应该承认这是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的一个很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感到疑惑!陈享光、吴汉洪两位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清教授的授课对象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这些专家的学术造诣自然无须怀疑,但是,用他们的著作来充当高职高专教材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因为以他们的学术造诣,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著作更适应本科或者研究生使用,即使这些“博导”们有意识地开发高职高专教材,由于没有高职教育的教学经验,也未免有闭门造车之嫌!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只是对《西方经济学》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结构作了一些调整,教材体系与本科使用的教材并无多大区别,完全不能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更背离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因此,课题组成员致力于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开发了一套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我们认为:单从教材名称上的改变来看,也足以说明本教材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西方经济学》应该是研究生和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经济学基础》则主要针对非经济学专业的其它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税务等专业等)本科生开设,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要低一些;《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无疑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的首选,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不是按照学科设置专业,而是按照岗位设置专业。财经类相关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而不是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另外,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将基础性研究目标强加给高职教育严重脱离了现实,必将毫无成效。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开发策略
  从现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还没有一套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经济学教材,我们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项空白。在探索“必需、够用”原则下的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率先迈出跨越性的一大步,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思路,敢动大手笔,特别是强化了理论课程的应用性,实现了教学改革层次上的提升,即:由过去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升到注重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以上认识,在《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开发中,力求突出以下几方面特色:
  1.全新的著作体例,新颖而富有魅力,告别常规教材“千本一面”的状况。常规教材一般都严格遵循章、节、课后练习的编写顺序,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和衔接性,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对于研究型学校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知识零散,思维分割,跳跃性强,大都不习惯系统地思考问题。
  2.独特的视角,给一向枯燥无味的死板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常规教材尽管作者不同,版本多样,但是内容却都惊人地相似或者一致,强调经典理论,精确讲解,精确理解,精确记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准确性。《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在尊重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他们的思维习惯,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彻底解放所谓“经典”理论的束缚。
  3.精炼的内容,彻底缓解高职学生的“晕书症”。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动辄百万字,少的也有四五十万字,再加上数十万字的配套习题,很难让人相信作者不是以赚取稿费为目的。教师教学永远遵循1、2、3、4、5……逐条讲解,学生学习也是1、2、3、4、5……一条一条地记,到复习迎考时就要求教师划范围,一遍又一遍地看书也不知道哪是重点,或者干脆不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限定30万字以内,无需配套练习,重点一目了然,要求明确、具体,强 调思考,淡化练习,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不再是“教”材,而是“学”材,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
  4.突出应用性,让“必需、够用”成为现实。高职教育教学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早在高职教育创办之初就提出来了。但是,什么是“必需”?怎样才“够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谁也确定不了这个标准!大家在编写教材时,都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删删减减,剪剪贴贴完事,于是,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我们认为:课程教学要符合“整体育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有些学校构建了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3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育人模式,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很有推广应用价值。对于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来说,要以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为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独立的学科研究要求为标准,系统地、完整地掌握学科相关知识,尤其是不能用大量验证性的习题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5.开放的教学设计,便于任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经济学教材和其它传统教材一样,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优点。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限制了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造成很多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毫无创意。我们认为,只要一般性地将“原理”呈现出来就可以了,表解和图解也是简单描述,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去讲解,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原理应用方面,主张采用研讨、提问、“头脑风暴法”、行动导向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出来,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改革着手,如果没有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好的经济学教材,仍然采用以侧重于纯理论教学为特点的本科教材和教学方法,“一快黑板,一支粉笔”地“满堂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在《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材开发中,需要从事经济学教学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总结经济学教学经验,把更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来,才能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开诚.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M]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白慧霞.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探讨[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1本文系201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教学研究项目“《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013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玉付(1964-),男,安徽明光人,汉,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

------------------------------------------------------------

---------------

------------------------------------------------------------

上一篇:日语前置现象在委婉表达中的体现

下一篇:民国时期中国电影制片业兴盛的经济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