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语文教材的创新处理

发布时间:2015-12-11 16:41

摘 要:

关键词:

    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需要。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凭空的,它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基础。其中教师的教材处理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要千方百计地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创新的环节。
一、搭建平台,创设形象
    作家刘白羽说:“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生活中种种具体的动人的形象打动了你,给你带来思想、认识,你通过生活形象,提炼出你的一点理解、一种思想、一份诗意,这是作品的灵魂,但同时理解、思想、诗意也只有得到最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它们的典型的形象、细节,才能取得生活中艺术形象的鲜明光彩。”而要解读这些通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理解、思想、诗意”,必须依赖于老师对教材恰如其分的处理,巧妙架设形象的支点,把虚化的文字转换成直白的画面、激情的语言、跳动的音乐。学生通过有限的信息,借助无限的思维,利用老师架设的支点,有了自己的创造。而学生的自我创造是在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中遨游,有很多不定的答案。于是便有了“很多”之间的争论、碰撞,而大量的争论与碰撞的过程便是一个形象不断提炼的过程。
二、点面结合,注重发散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自我发挥、联想的空间。这种静态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冲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大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之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挖掘课文中应该有的发散点,利用这一两个发散点,让学生立足于这些点,有主题地想象开去,把这一个点化为一个面,而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必将深化学生对这个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尽力挖掘教材中有值得创新或有想象因素之处。去体会和把握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在问题中思考想象,以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我们可利用教材中的含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三、动静结合,注重操作
    前面我们说过现在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静态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主的愿望、冲动,更不可能付诸于行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指向性的兴奋与注意,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这个过程的起点就在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操作点。确定这个操作点不是为了“动”而动,是教师针对教材易于创新启发的点,又是学生易于创新学习的操作点。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从事操作,强化了过程教育,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应努力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时机,创设不同条件,全面灵活地进行语文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关注需求,主动学习
    要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盲目接受转化为自主发展、自主需要,教材的处理必须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要非常善于捕捉教材中对学生而言的需求点,把这个点结合教材内容扩散,让学生主动学习以此来达到相互促进。在教学孔乙己中,教师针对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出现没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可问:孔乙己长衫哪去了?设计好一个问题穷追出一串问题,这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由教我学变为我自学。学生有了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有了思索的良好习惯,学生才真正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激发自信,引导成功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成功带来的激励远胜于其他的形式。因为成功不仅肯定了自我,更坚定了不断前进的信心。在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是协调师生关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同时把他们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能动的个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自信心,并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智慧并及时积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展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 师赏识的眼光,获得内心的满足与自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创新性处理,因为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从而通过同学们跳跃的情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而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是开启语文教学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负载语文改革这列列车驶向纵深处的车轮。

上一篇:现代教育手段使历史课堂焕发生机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的入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