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增强史料素养,提高辨析能力

发布时间:2015-11-07 09:18

摘 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深感头疼。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畏惧心理呢?本文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出发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关键词:辨析史料 基础知识 方法 能力

      在目前的历史试卷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题型:在试题中引用一段或几段历史资料,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就是材料解析题,自1989年问世以来,其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就日益突出,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
  这种题型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最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是选拔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从最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卷分析,非选择题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占总分的50%,而且失分现象也非常严重。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要掌握好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和答题技巧,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学生对材料解析题往往会“一头雾水”、“胆战心惊”、“望而生畏”甚至是“束手无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
  
一、 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做材料分析题好比修房子,基础知识就是一块块砖瓦。要把房子建起来,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扎实,那么房子就算修起来也很快就会倒塌。学好历史同样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你也多好的解题技巧但是合上书一问三不知,那么再简单的材料题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
   从近几年高考看,虽然一再强调考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高三历史复习现在进行专题复习,基本上都是把相关知识串连成线整合深化,与单元复习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些同学会认为这是炒冷饭,于是偏离课本和专题复习,只关注时政热点和做各种试卷。但是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依据,没有记忆,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它丰富的内容,常常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它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烦恼。不少学生反映:“历史学起来有兴趣,记起来真困难。”因此,“爱上课,怕考试”。那怎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呢?我觉得,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课本,经常复习记忆。根据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的研究结果: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而且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1
  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死记硬背”的知识容器。“历史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和复制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2在掌握知识时,要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记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时应该注意把学过的知识前后进行对比记忆,以免混淆。只有熟悉了教材,掌握了教材上的一个个知识点,才能真正学会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提高辨析史料的能力打好基础。
  
  二 、掌握材料题答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是由“材料”和“设问”组成。材料在“书外”,但是答案在“书内”,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不能按要求把知识从书本中“找”出来,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历史材料题的设计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可以称其为该题的题眼。题眼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通过这则材料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和情感体验。扣题眼实际上是在确定历史材料题的主题,使思维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展开,保证答题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基本上我们需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譬如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关于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描述,主要是评价维新变法对思想解放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有时候会遇到这样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和课本内容侧重点不同的题目,要求学生立足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再譬如说,有的材料题中会提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这很明显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然后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一一罗列。而学生往往会严重脱离材料,根本不用试题提供的历史材料,只是机械地照搬书本知识,把书本相关内容默写一遍,胡乱地堆砌,想靠运气来蒙对。也有些学生没法理解材料或是问题,只能机械地一股脑整句、整段地摘抄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认真阅读材料,尽可能弄懂材料内涵。不妨把历史材料当作语文课文来学习,划分段落,找句子成分,咬文嚼字,找到每个材料的主旨,甚至可以划出关键词,这是因为有时候阅读量很大,看完后,前面的内容基本不记得了。
  其次,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高考试题是以课本为依托和背景,试题的设问都要以书本上的某些具体知识来确定大致的设问方向和答题方向,绝对不会背离课本漫无目的地设问。 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回忆书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搞清该知识的几个关键点,把题眼、设问、书本知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答准题目。譬如说:“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冲击的不同之处”。根据审题,明确该题所作的要求是结合课本,所以,答案肯定不仅仅是在材料中,还要拓展到所学知识之中。
  
  三、精心组织答案
  一旦材料读懂了,条理理清了,接下来需要构思好提纲,从整体上明晰解答思路,切忌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不仅比较混乱,而且容易漏点,加上高考阅卷量大,任务重,要求速度快。答卷简单明了,卷面整洁,能够给阅卷者以清晰的印象。而良好的第一感觉,有利于考生得分,减少误判等失误丢分的可能性。
  那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我觉得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列出要点,精心组织答案。问什么,答什么,答题针对性要强,防止答非所问;有几问,答几问,不要漏掉问题。最怕漫无目的不着边际,长篇累牍却没有一个得分点。
 (2)思维要立足于课本,但是不要受到书本知识的局限,可以尽可能从各个方面来设想,防止漏分。
 (3)看分数来确立要点数,分多多答,分少少答,节约时间,提高得分有效性。
 (4)书写工整、语言规范、文字组织要有条不紊,尽量使用书本语言,答案突出重点要点。
  很多基础知识并不扎实,但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喜欢用自己口头语言组织答案,结果洋洋洒洒一大篇,分数却没拿几分。还有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审题也对,就是围绕一个要点大谈特谈,思路不能有效地展开,历史视野不开阔,往往导致要点不全,答题不完整,这样也很容易失分。
  
  总之,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学生完整阅读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辨析史料,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可以通过这一题型的训练,最终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说,思维,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探究能力。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地去发掘、培养、提高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菽.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105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金玲燕(1981——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省吴江汾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研究,有多篇文章发表和获奖。
1 潘菽.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105

2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

------------------------------------------------------------

---------------

------------------------------------------------------------


1


 

上一篇:试析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与配合

下一篇: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