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析青少年的“星座迷恋”现象

发布时间:2015-11-04 09:34

摘 要:如今星座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星座迷恋”现象愈演愈烈。中学生大学生在口中谈论着彼此的星座特征,在微博上转发着关于评析自己星座的文字。商场里摆设着五彩缤纷的星座饰品、玩具、衣服。搜狐、新浪、网易等众多知名网站都开设了星座频道,专门的星座网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了如今在青少年之中的星座文化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星座迷恋 青少年 社会学 功能主义 冲突论

      如今星座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星座迷恋”现象愈演愈烈。中学生大学生在口中谈论着彼此的星座特征,在微博上转发着关于评析自己星座的文字。商场里摆设着各类的星座饰品、玩具、衣服。搜狐、新浪、网易等众多知名网站都开设了星座频道,专门的星座网更是层出不穷。
    
一,“星座迷恋”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从社会学宏观视角来看:
1,文化融合的表现
  从文化的特性来看,文化是人为集体创造的,它由后天习得并不断发展,共同享有,具有象征性。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
  今天,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入侵的强势文化,必然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结果之一就是二者的融合。星座文化正是融合了中西方神秘主义的形式,迎合了青少年的需要。
2,媒体作为社会化的主体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成为社会化的主体。大众传媒便属于社会化的主体。而网络,又是大众传播之中星座文化滋生的土壤。
3,初级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强
   星座文化一般只在寝室或亲密朋友圈中传播。根据初级群体的定义即“初级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关系且有强烈认同的社会群体”可知,星座文化是在初级群体中开始流行起来的。
   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人类本性的培养所”,它对个人理想和个性的形成起着首要的、基本的作用。初级群体不同于次级群体,有以下特征:包含多种角色与利益;全部人格的投入;自由交往;充满个性特征与情感;成员资格不易替代。
4,商家的目的合理性行动营造了流行氛围
   在各大网上商店里,从绚丽多彩的星座服装到另类怪异的星座饰品,从五花八门的星座玩具到样式别致的星座文具,星座产品高强度地刺激着青少年的购买欲望。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划分有: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行动这四种。对于这些厂家而言,这些产品的生产属于目的合理性社会行动,是指有预期的目的和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的一类行为。
(二)从社会学微观视角来看
1,满足青少年的求知心理:
   青少年的求知需要产生于好奇心,对于周围现实中新的、不了解的东西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新事物感到诧异而要努力去弄懂它,从而不再诧异。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凭借星座神话故事唯美性、传奇性满足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符合新时代充满感性和激情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2, 自我的塑造
  首先,自我不是天生给定的。社会化是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库德的镜中我理论可知,人一出生,他被抛向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条理性的客观世界。在星座文化里面,我们找到的是一个个具体又丰满的人。可以说,在星座文化出现之前,没有什么资料如它这般对人性有如此丰富的描述。可以说,星座分析给青少年一个自我的范本。
  其次,自我没有单一的本质。人是由多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的一个复杂体,有着多面性。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星座的意义与其说是让我们发现我们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不如说是以它的丰富语言为我们将要把自我建构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外在的原料。
    3,有助于处理人际交往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化,那么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内化他人的态度,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通过了解星座来处理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4,信念寄托的需要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在个人一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在青少年阶段,“星座预测”正好符合了多数人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

5,明确角色期望
  “星座文化”给不同星座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大学生明确了角色期望,在这种角色期望下完成角色扮演。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即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特征不一致时,则会暗示自己向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
二,从功能论、冲突论的角度客观看待“星座文化”

(一) 有利影响
  根据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由各部分所构成;每一部分都会对于总体发挥作用,它们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由于功能论强调社会稳定、社会整合、秩序和均衡,我们可以探索星座现象为什么属于一种迷信的行为却依然能够进一步存在的原因。
1,显性功能:
     了解星座知识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处在角色混淆时期的青少年找到自我,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导具体的做法,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
2,隐性功能:
   星座网站和各类星座产品的繁荣背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星座现象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带来社会的进步。
(二)负面影响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冲突论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它们是互相冲突的。那么,我们就用冲突论的思维来看看“星座迷恋”文化现象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根据社会化的定义以及有关知识可知,某种行为的出现依赖于机体的生物遗传和有机体生存期间的后天环境之间的持续作用。社会成员的个性,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之中习得的结果。所以,根据星座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不科学的。其次,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是许多青少年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1作者简介:热依拉?哈德尔(1990.1-),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人,现职称:大三,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

------------------------------------------------------------

---------------

------------------------------------------------------------

上一篇:工程项目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探索

下一篇:贵州不同地区布依族5对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