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对话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3
论文关键词:对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而且强调了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对话”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教学方式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激烈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的挑战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传话”思路,引人“对话”式教学,以更有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对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传统思路是“传话”,即教师以课堂为载体,向学生传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师生之间是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显然,这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因此,超越传统“传话”模式的“对话”式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由来已久,但将其具体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两者之所以能够结合,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对话”式教学的优势共同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只是使大学生接受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融人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并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于行动中,也就是说要完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对话”式教学正契合了这一教学任务。
教育视界中的“对话”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首先在谈话层次上,它追求师生间平等、自由、公正的语言交流;其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学生精神世界与教育引导的融合,这就超过了谈话和交流的范畴;最后,“对话”揭示了一种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可见,“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强调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与“传话”式教学重视宣传和讲解过程相反,“对话”式教学着眼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由“教师要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学生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只有在这一转变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得到确立和巩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话”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具有较高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作用,但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却由于教学思路的不同而存在分歧。

传统的“传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教师传授知识”这一环节,基本理念是“要学生学”,强调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对教学目标进一步扩展时往往通过列出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这一观点虽然看到了教师的讲解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握和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出现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普通的知识课程进行讲授的情况。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也不能自然而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更不要说这种“要学生学”的形式往往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
“对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完善”上,基本理念是“学生要学”,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除了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包括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侧重点不同,面对的大学生也处于不同的年级,在促进自我完善方面必然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年级、分课程制定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完整的自我完善的目标系统。
  2.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具体课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系,但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一条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在教材的理论内容之外,还要关注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两者联系得当、有力,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有助于巩固其指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尽管不少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能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但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受到“传话式”教学思路的影响,是一种“简单结合”,将“理论”简单理解为政治教育,将“实际”简单理解为结论明确的一般实例,使得二者的联系变成生硬的“两层皮”。在这样“简单结合”原则下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尽管有理论,也有实际,仍很难真正吸引学生。
“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意义交互中的深层次沟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理论和实际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实现相应转变。

首先,教学的理论内容要从简单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向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转变。这里要澄清的是,并非“对话”式教学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相反,它主张教师应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反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同于一般的人文素质课程。但由于“对话”中师生双方不是控制、操纵的关系,不是强行把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因此不赞成脱离知识的空洞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因为舍弃了知识教育抽象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只会出现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情况,不但不能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只有寓思想性、政治性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系统知识的普及才能达到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本着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体系和知识进行全面、客观的讲授,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普遍原理和分析方法,也包括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具体结论;既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思潮进行简单对比。在发展和对比中让学生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确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心。

其次,教学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列举一般实例向深人分析社会重大问题转变。所谓一般实例是指争议性不大、结论明确的具体事例,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例子固然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是,由于这些例子对现实的反映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的,且结论一目了然,难以触动学生深层的精神世界,也难以激发学生深人思考和讨论,仍然是徘徊在“传话”的旧思路中,只不过“传话”的内容是实例而已。如果教学中仅局限于这类例子,学生会认为教师故意片面选取那些能够解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事实,而回避了现实中的矛盾和争端,逐渐对单一的课堂内容失去兴趣,转而更加关注从其他渠道获取的负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课堂上接受的都是用正面实例说明正面观点的教育,在遇到有争议的社会重大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甚至会产生悲观、失望等负面消极情绪,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片面列举一般实例向深入对比分析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转变,在争议、分歧甚至是负面事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只有对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和实际内容都有了改进,才能在对两者关系的把握上实现从“简单结合”向“深人联系”的转变。这既要求教师能深刻领悟和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超越“传话式”的政治说教,又要求教师敢于和善于联系社会重大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大学生进行深度“对话”。
3.教学方法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应用。理论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也有国外教育方法的借鉴;有方法论上的改革,也有具体方法的创新。实践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案例法、专题法等具体方法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由于受到“传话”教学思路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常规。
如案例教学法,在“传话”式教学思路影响下,案例往往被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实例或者个案,案例教学往往被视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说明。因此,在组织案例教学时往往由案例讨论变成实例讲解,这样,案例课就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课没有本质区别,发挥不出真正优势来。其他教学方法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都是教师“要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而已,是教师在“单向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存在着表面化、单一化、单向性等不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
可见,不转换教学思路,单纯改变教学方法难以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效果,相反会阻碍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内容的深化,最终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学方法之前首先要转换思路,由“传话”向“对话”转变,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精神交流和深度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中实现“深层互动”。例如,在“对话”思路下,案例教学法由课上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并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学生的参与。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思考结论,并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就不同观点展开论辩;课后,还可以调整自己的结论,并作适当的小结和引伸。通过这样一个全过程的“互动”,学生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上一篇:浅析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下一篇:浅谈我国社会体育场馆发展的特点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