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系统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1 08:52

 1 问题情境的创设含义分析
  问题情境的倡导者马赫托夫认为,问题情境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
  第一种  情况是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出现问题情境;
  第二种情况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而造成的问题情境。
  可以说,“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程度一致,注重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在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式,真正地进入学习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简单,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此外,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地提出:真正的教学活动不是为学生单纯传达知识,而是要创设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往往无法发现,必须要产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脱离了情境的问题是无法起到教育效果的。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问题
  与教学重点不符  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难点与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遇。因此,“问题情境”必须是要为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很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忽略了本质。
  形式化问题严重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问题,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法来解决的一种模式。“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应该具有生活化与信息化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仅仅是为了“情境”来“创设情境”,这是无法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还有可能带来反效果。
  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如果“问题情境”的设计完全没有难度,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的,久而久之,反而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教学时间。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式
  根据教学重点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如图像数字化、统计图表、信息集成、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程序设计等,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操作,如果采用传统演示法教学,不仅时间紧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具备针对性,围绕重点进行。
  如“图片信息加工”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路径转化、图层使用、选区转化”,教学重点是“路径绘制、特殊画笔的设置”。为此,可以选择生日贺卡的制作为问题情境,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贺卡的制作方式,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贺卡,突出这一课的重点与难点,再让学生使用材料自己完成。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在高中信息课程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与一定的问题相连。
  如在“网络信息检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检索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策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检索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为学生播放一些各个地区传统节日的视频,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提炼方式。
  把握好情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就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情境仅仅是一种手段,考虑到这一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提升学生发展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情境与知识无显著关联,是无法实现育人效果的,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如在“视频信息加工”这一课中,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还要让学生了解视频与动画之间的联系和差别。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动画与影视,他们对这一个板块有着浓厚的情趣,“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要把握好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可以找一些模拟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概括。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步骤
  问题准备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就是准备问题,好的问题需要兼具现实性、典型性以及开放性特征。现实性即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典型性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多重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放性强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寻求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呈现阶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有灵活性、新颖性与创造性,既可以使用传统媒体进行创设,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问题确定好之后,即可利用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问题的呈现需要具有故事性与叙事性特征,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矛盾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问题讨论阶段  在呈现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不能干预学生,避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讨论阶段,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无论学生表达出怎样的见解,教师都不能打断,更不能挖苦、讽刺。
  问题点评阶段  点评是核心阶段,在完成讨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补充,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补充学生没有回答出的观点。抓好点评阶段能够补充学生的意见,达到活跃思维、开拓视野的作用。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意见进行分层、归类、凝练与提升,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结反思阶段  在完成点评之后,教师还需要统一总结学 生的意见,凝练出具有深度的理论,将新理论与学生以前接触过的知识衔接起来,如果课堂时间许可,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来总结课堂中的讨论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要观点,让学生进行反思。通过这五个阶段,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熟悉的情景和学习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让信息技术课堂不再单调、枯燥,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问题需要具备针对性、趣味性,鼓励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给予他们必备的指导与支持,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3(2).
  [2]宋小霞.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33).

上一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下一篇:基于YL—291模块的数字频率计电路设计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