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5-23 10:5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标准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定义,具体融合没有给出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文件中,只说明了提升工程的三大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在此定义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与提升工程的目标相一致。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我通过类比于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形式给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好比是一个方向系统,控制着教学前行的方向;“过程与方法”好比操作系统,控制着教学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比动力系统,提供着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动力。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总结为如下“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②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

  再好的信息技术,最后的使用者是“人”。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对技术的使用,不但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争做一个“坚持阅读、坚持实践、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的教师。坚持了阅读,大脑中就有了东西可以输出和调用;有了实践,定会将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路走得更好;有了反思,可以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在应用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就会逐渐积累起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写作,能够让人摆脱“奴役”走向“自由”,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得更好。

  一位教育者,不管怎么变,都要做一个对学生真诚关怀和爱护、博学并热爱所教科目、用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深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教师,他回归到了教育教学的本源上;这样的教师,他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人,解放人,发展人”。

  教育家顾明远说:“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到学科课程之中,回归本源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只是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最后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

  我想,如果把信息技术比做一把剑,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争取做一个“剑人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包容一切”的教师。因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术”而不是“技”,在初学或者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阶段,可能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会多些,但从信息技术在各阶段中的应用来看,据《教师信息化调研报告》揭示,越到教育的创新阶段,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教师可能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但他能够把信息技术通过“大道无形”的方式来应用,化有形的信息技术于无形之中。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对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时,很少讲某项技术的应用,他主要讲这是一个“新时代、新技术、新教育、新人”的社会,激发起大家热爱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和生活。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掉技术”,但别忘记心中要时时保存一个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忘掉技术”不是不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忘掉技术”也意味着,当不用技术时就坚决不用,因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应用工具达到的人文效果才是其目的。

  苹果公司产品设计师乔尼说:“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的?因为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我们喜欢去控制它。规律就是简洁,如果找出复杂中的规律,就易于驾驭产品。简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抹掉,而是挖掘复杂性的深度。要想设计得简单,就必须挖掘得足够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准确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哪些不重要的部分是可以拿掉的。”因此,优秀的教育者,他善于把握教学的规律,他已经精确掌握了教学的本质,了解了学生,他会用最少的技术来实现最大化的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技术来显示自己的信息技术实力。

  教有法,无定法;技有术,无定术。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适合自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哪怕再简单的信息技术练到极致也能成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绝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得幸福,学得快乐,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比如,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听课是同步的,过后想再听一次就不可能了。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次、反复观看网络上的学习视频,并且网络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送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学习资源,这样的网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顺从人类的特征——发于自然;利用环境根据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辨识环境和设计行为——顺乎自然;使之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兑现潜能奉献社会,自由、健康、快乐地生活——成在自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能更好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后,学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每个人的个性更容易得到张扬,众多的个性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丰富的教育世界。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我相信,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学生的幸福之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这样的阐述:“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说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融合所产生的力量必将中国教育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把握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有益于关注人、服务人、解放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才会真正走向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S].2004-1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S].2012-3-13.

上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翻转课堂教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