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村教育问题思考探究综述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07:01

 

 第1篇: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翻阅中国共产党历次文献汇编可以发现有许多相关文章开始对农村教育进行关注和研判,只不过是以农村教育命名书籍很少。后来,关于农村教育详述的有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段振榜著的《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主要是对于农村教育较为详细概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出现和不断变化的,与党和政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村教育也开启改革探索之旅,主要著作有:吴畏、李少元主编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遍的《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藤纯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进入新世纪,农村教育研究也步入快车道,不同的是研究层次和深度有所提高,主要著作有庞守兴著的《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项蕾著的《论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锦华、吴方卫著的《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籍一般都是立足农村教育现状或者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城乡农村教育差异化增加的视角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来改革的路径。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囿于区域发展快慢和资源富乏现状,农村教育也不可能取得“共同富裕”,当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一些发展典型,对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汇编的《学校体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体育研习班讲稿汇编》(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1990年),何东昌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案例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较多是处于试验,而新千年以来却是更为深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以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反映,一些先进农村教育发展典型不断涌现,对之研究的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主要著作有陈乃林主编的《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少元主编的《新世纪小康农村教育建设的范例与蓝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雷万鹏著的《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尚立富著的《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柯玲著的《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依据中国知网(CNKI)对题名“农村教育”进行搜索,可得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总共有约2250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9月1日)。研究年份上以2005年、2006年(1102篇)、2006年(1552)、2007年(1785篇)最为集中;研究层次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最为集中的是基础研究(社科)(13878篇,占比约为62%)、行业指导(社科)(2602篇,占比约为11.56%)、政策研究(社科)(1444篇,占比约为6%)这前三个学科;研究学科结构上以理论管理层面研究居多(6654篇,占比约为29.57%),其次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235篇,占比约为18.82%)和中等教育(3104篇,占比约为13%);研究机构上总体(39所)上以师范类(26所)和农业类(8所)院校为重,其中师范类院校研究排在前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265篇)、西北师范大学(250篇)、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224篇)。


  同时,本文又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题名“农村教育研究”进行检索,选取了被引排列前且每篇文章、论文被引次数皆大于等于200次。这其中包括赵耀辉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1997);周宗奎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2005);范先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5);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2003);周逸先、崔玉平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2001);庞丽娟、韩小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2006);陈敬朴的《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1999);蒋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2005)等以及一些近年来被引用较多的,如温家宝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2011);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2012);刘晓红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2012);范先佐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段成荣等人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4)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章。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层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层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


  作者:张威

  第2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一、前言


  城镇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以及社会进步的考量标准,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应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但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产生了较大差距。表现在教育方面,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边缘化群体。另一方面,出现了城镇地区大班额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较偏远乡村的村级小学(教学点)三类存在较大问题的学校。城镇化的农村教育面临许多新的发展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若单就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来说,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很大,且每项投入中,农村教育的投入基本都在50%以上。但相比政府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4%左右的世界水平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仍然较小。相较而言,城市学校特别是城市的中小学所得到的财政性经费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基本持平,但就在学生人数而言,农村的学生人数远超城市学生人数。一个农村小学生享受到的教育经费不到城市小学生的一半,甚至更少,很多地方政府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创办示范学校和国家重点学校,而一般农村学校连基本的教育经费都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整体来说,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仍旧严重不足。


  其次,农村在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保障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国家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具体落实监管不到位,有些地区存在挤占挪用专项教育经费、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致使部分地区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紧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经费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而言,受到外界的关注较少,教育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教育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


  (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或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数量巨大。流动儿童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受到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限制,在进入流入地后的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流动儿童要想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接受同等的教育,就必须交纳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处在社会底层,收入微薄,没有能力缴纳高额的费用,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受到教育,就让子女进入当地的一些师资和教学水平较差的民办学校就读,而另一部分家长则选择让子女放弃就学,随他们加入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行列,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样的做法不但会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文化水平上产生差距,还容易让流动儿童产生自卑自闭等各种心理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外出务工人员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无力管理或者过分宠溺,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缀学现象。


  (三)农村师资问题


  师资力量欠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这在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硬件设备陈旧,教师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导致部分教师寻找机会从农村进入城市就业,或者直接离开教师队伍。在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兼任全校课程的现象。而留在农村的教师大多都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功底薄弱,较少利用网络同步接收与时俱进的教育信息,思想陈旧,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加大的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公平问题。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本就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置陈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欠缺等问题,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人口较为分散,环境比较艰苦,教学点设置以及教育投入皆有限,有些地区甚至存在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即使先进教学资源也无法被高效利用起来。此外,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城镇教师资源而言,严重匮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成为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


  (一)城镇化的大背景


  城镇化在给农民带来诸多机会的同时,松动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些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范畴,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他们正是农业所需要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生活的不便、教育的落后,比起城市生活的便利以及资源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寻求赚钱的机会,意图改变现有的生活。人口的大量迁移,使得村庄只剩下老幼病残,由此产生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优质生源的转移


  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导致农村有条件的学生家长,都会带学生进入城市的学校就学,并逐渐形成一种学生家长互相比较的风气。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学校在优质的教师资源、软硬件上的优势都在不断的吸引着农村学子,有条件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代价带孩子进城就学,这就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大量流失,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三)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首先由于我国现行农村教师编制还是参照城市标准,实行“一刀切”,只给一定数额的教师编制,而不是按需分配,导致大多数农村教师都没有正式编制,缺乏归属感。其次,农村教师待遇在国内普遍偏低,无特殊的岗位津贴,基本没有升职和培训机会,对于一直上涨的物价来说,相对低的工资,使得农村教师感到不公平的同时,岗位认同感越来越低。再次,由于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教师在要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还要肩负一部分监护人的责任,使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过大。最后,由于农村教师这一岗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也导致农村教师的极度匮乏。


  (四)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化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再次抬头。受到“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冲击,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信心,认为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由于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寒门学子”更难翻身,许多好的高等院校很难考取,所以家长无意让孩子去念一个自认为没有前途的院校,毕业后的“失业”现象,导致一些家庭反而会因为供其念书使本来宽裕的家庭“致贫”。农村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使得部分农村的学校只是承担看管学生直至有能力在社会生存的义务。


  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可以说,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就是教育经费的欠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进行。一是国家提高财政在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力度,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新增教育经费能够落实在农村;二是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教育,争取一些项目投资,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三是鼓励社会有经济实力的人,资助需要帮助的农村学校和学子,促进农村教育长期的发展;四是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和学校收费管理。


  (二)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农村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合理的师资力量,同时注重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并予以解决,以此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教学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城市教师“帮扶带”,从而从教室资源的角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后,应不断鼓励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学校就业,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引导农村教学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三)改善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学校层面,应以公立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作为补充,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方面要提升公办学校的办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高学校质量,优化办学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政府的监督职能。在学生层面,一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并配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能够及时做到和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和信息反馈,从心理层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向,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户籍制度,给予城市流动儿童合理的身份待遇,保障城市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消除歧视,改善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四)改进“城市偏向”的教育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实行的“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导致了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偏向城市,就同一地区来说,城市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农村学生,但在各类升学考试中采取同一标准,有学者形象的将农村学生比喻为城市学生的“陪跑者”。因此,要想真正均衡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首先要从政府角度出台举措来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在资金投入上可以形成由基本财政支持、财政拨款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构建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大纲,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精英”教育,因为城乡教育在根本上就存在不同,因材施教才符合价值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最后,在政策上照顾农村走出去大学生,吸引他们回家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作者:贺雪娇等

第3篇: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开始发力,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却经常在新闻媒体中听到某某地区小学校舍简陋、某某乡村教师艰苦条件坚守数十年、某某地区农村教育问题凸显等有关新闻。那么,究竟教育的投入都投入到哪里去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农村教育今后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农村教育将来将要向何方发展,我们心里都没底。


  我国有9亿的农村人口,农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稳定发展关乎到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决定着我国人口总体素质水平。所以,办好农村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现实与理想永远是有差距的,我国的农村教育状况堪忧。


  1农村教育现状


  在我国,农村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点。


  1.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跑偏


  我国农村教育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修身,以及俗世功名而设,具有普及社会道德和做人准则的基本价值。但是反观现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沦为了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求学之路就是这样的。忽视了农村教育的自身机理,大多数是为了改变自身的悲惨命运而学习,成为了升学的工具。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渲染下,农村教育注定要走向衰落,农村教育价值观的跟风使农村的教育失去了独立性,失去灵魂,最终沦为附庸。


  1.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公平简直是一句玩笑话。相对于城镇教育的投入,农村也就算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为例,上海复旦附中因为该校100多私家车无处停放校舍为上世纪末建筑,游泳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而推倒重建,投资3.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万元!农村呢,人均达到2000都是未知数。所谓的教育公平此时看起来,确实是有些让人胆寒。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先发展实验性、重点学校,而农村偏远地区基本处在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的阶段。这是与教育现代化相违背的。


  1.3农村教育师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老师多为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都未受过系统的师范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在很多偏远地区,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偏低,无法满足中小学除基础学科以外音乐、美术、体育、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要求。这样的现实会导致农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更加不被重视。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走向死亡。


  1.4农村教育的生源不断流失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都将孩子送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镇学校、甚至是市里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学习;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无用论”在农村社会的流行,而让孩子退学务工。这使得农本就不多的村生源变得更加稀少,很多村小学不得不裁撤、合并,最终走向消失。这一过程,80后的人体会最深,小学的时候在村小学上学,初中的时候,村小学合并,上高中的时候,村小学,乡初中裁撤、合并,都集中在部分重点学校。


  1.5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与学校管理者水平息息相关。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管理者能力有限,在学校管理上照搬照抄,很多制度都流于表面,再加上经费紧张,奖罚不明,致使教师队伍涣散,教育质量堪忧,学校管理也是一片混乱,没有主次之分。这对于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是致命的。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会给本就脆弱不堪的农村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开始走下坡路。


  2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走出现在教育的束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2.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势在必行,财政上倾斜,政策上放宽。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是农村学生在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教室里上课,促进教学软硬件升级,教学设备优化。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设立教师进步奖励制度,鼓励农村教师教研创新、教学创新,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第三,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经费的补助,既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困境,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学习无用论”彻底失去市场。


  2.2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素质教育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进修、交流学习、增加学习机会等方法来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素质,在学校内部,通过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素质。通过以上两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理论水平都有所提升,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


  2.3吸引高素质教师来农村


  农村教育想要搞好,人才是关键。我们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来农村从教。用感情和良好的生活氛围影响他们,是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


  2.4改善乡村学校的管理


  一个单位的好坏,管理者是关键。农村教育的管理者的筛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委任农村的管理者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选择办事能力强、为人正直、专业过硬、管理能力强、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想法的人担任,只有管理者带好头,我们的新农村教育才能够改头换面,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2.5端正教育理念


  我们农村教育,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蚀,彻底清除农村“学习无用论”这样的思想言论,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学习观念。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理想、兴趣、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不止是学习知识,更是在教导人做人。我们的现代教育太过功利,一切都为了升官发财,一切都为了挣钱,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


  2.6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不足、或被挪作他用。所以我们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保证教育部门的教育经费真的落实到农村教育建设上了,建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经费专项资金,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整体素质偏低,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为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能够改善,能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发挥作用,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吸引高端教育人才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来。把农村教育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建设村民信任、学生发展、教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农村教育。


  作者:谷宇

  第4篇:新课改下农村教育问题新论


  一、新课改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教育工作者都试图通过改革创新来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方略,农村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因此必须大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2003年9月1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再次重申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农村教育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村教育改善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新课改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上学难”难在何处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现阶段,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虽然各级政府一直在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但农村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仍比较小,这些资金无法满足农村教学的正常发展。教育经费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校舍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很多农村学校重新修建并兴建各种设施,包括实验器材、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等,但其水平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教育的重大问题。从整体上讲,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仍旧不够,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仍旧严重不足。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办学经费存在较大困难、教育负债严重、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这都是农村教育经费困难的具体表现。


  2.撤点并校急功近利。2001年,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是农村教育转型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对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因此造成家长的负担过重,家庭和学校之间距离增加,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每天来回奔波,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还增加了家庭的开支。路途远的孩子为了上学就需要寄宿学校。在童年时期过早地承担不属于他们的责任,这对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学生集中后,学生增多了,班级扩大了,对教学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更大,教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这远远跟不上实际的要求。一是硬件上的欠缺:教室不够造成班额过大;学生食堂过小,就餐困难;校园面积相对收缩,学生活动空间变窄。二是师资短缺,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新课改后的教学工作。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有助于对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二)农村教育:谁来教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学校师资在结构、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一,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很多学校教师相对缺乏,存在“谁来教”现象。其二,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水平有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农村学校,一个教师兼职不同学科或年级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工资以及福利待遇远不及城镇,教师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进修培训的机会又少,很多人不愿意到农村,虽有国家政策的鼓励,但依然无法吸引人才。其三,寄宿生增多,农村教师负担加重。农村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送到学校来,老师传教知识的同时帮助照看孩子。


  (三)新课改下:如何教


  1.缺少办学特色


  农村教育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很难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传统的教育模式、目标定位不明确、文化生活单一等问题尤为普遍。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的要求。农村教育由于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欠缺,加上在办学经验上缺乏指导,农村教育一直在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一些学校在开展特色教育时都是照搬照抄其他学校,并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另外,农村没有城市一样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质量的教育是经济的助推器。农村教育由于内容老套,办学形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在开展教育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符合农民群众对实际生活的需求,没能够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结合。


  三、新课改下农村教育问题解决路径


  (一)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我国农村教育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应转变思想观念,扩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并通过专项教育拨款,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提高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重视基础教育。国家和政府还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设施投资运营,建立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二)提高教师师资水平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用科学的教学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首先,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必备条件中必须包括教师的教育学习实践、修学课程以及相关能力水平。第三,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后,保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村师资队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经济扶持,因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三)办特色教育,引进新技术


  教学内容上要坚持实用性,教育方法多元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调整课程设置,把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支柱型产业相结合,依据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特色决定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育内容,同时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色办学。在教学上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提升学生互联网技术服务,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象,发挥农村优势,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农村教育的改革之路依然漫长。在现阶段,存在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农村教育质量对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动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我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发展农村教育,统筹兼顾,才能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杨磊

上一篇:农村法制教育发展实施制度意识论文(共6篇)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