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改进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6-12-30 17:25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理所当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搞好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就抓住了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观念滞后,重“管”轻“理”,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缺少服务意识;过程不规范,管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质量意识;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考核、激励、评价、用人机制;制度不完善,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倭、扯皮;评价不科学,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从而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
  
  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进而对人才培养规格产生深远影响。组织和开展高效、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二、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改进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校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原则,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凝练出“重基础、强实践,培养‘观云测天’的一流气象人才”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评估也取得了“优秀”成绩。
  
  2. 加强运行管理,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并重。我校在改革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始终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过程管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既服务于实践教学又指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譬如,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学校明确提出必须进行精细化的组织管理,把选题、开题、撰写、答辩过程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并出台相应的过程管理办法。在不断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又重新修订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与要求》及毕业论文工作流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字数、外文文献、选题过程、指导过程、答辩过程、时间安排、工作检查、工作总结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学校每年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安排意见》,以便统一时间、统一安排,在每一阶段进行系统检查、指导监控,以保证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通过不断对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学校及时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规定》《校外集中实习费用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经费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3. 完善组织管理,强化管理责任意识。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单位以外,还涉及不少行政职能部门。管理工作中需要各单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统一协调,为此,学校首先增设了实验室管理科、教学质量评价科、实践教学管理科等机构及管理岗位。其次,进一步明确、调整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各教学单位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大纲;审核、论证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项目;下达实践教学任务并进行检查、协调、评价;同时联合设备、人事、财务、纪检等部门对实验室开展专项评估、检查、验收等工作。实验中心负责制定实验室工作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统一管理各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验队伍建设、安全卫生、信息资料、设备管理及中心用房规划、实验经费;与人事、教务部门一起做好实验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设备处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登记、维修,处理仪器设备报废、损坏、丢失、调拨、卖出等工作。人事处负责实践教学师资及管理队伍的引进、考核、评聘等工作。
  
  4. 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平台。依据大类学科对实验提出的要求,通过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大类学科或多学科共享的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其优点是:实验功能集中,可覆盖整个学科,实验室规模大,效益高。为了达到集中优势、统一管理、统一建设、资源共享、促进创新的目的,依据《关于成立大气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学校将应用气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值预报与智能信息处理等九个实验室整合为大气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任命主管教学副校长为中心主任。
  
  5. 拓宽办学思路,改善校外实践教学条件。(1)依托行业背景,建设“就业型实习基地”。长期以来,学校依托气象行业背景,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和各省、市、自治区广泛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建设“就业型实习基地”是重要的务实合作内容。(2)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学校与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集群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空军装备研宄院气象防化研宄所等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为实现社会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开创学校与政府合作新局面。以“开放发展、联合发展”为理念,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宿迀市、福建省三明市等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为人才培养、引进、交流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6. 争取多渠道经费投入,规范经费管理环节。在争取省财政主渠道经费投入的同时,学校还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助和社会捐赠,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的共同资助下,学校已建成具有中央气象台技术水平的实践教学和业务技术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农业气象试验站等项目。这些实习基地服务于教学,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全校共有教学实验室36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30个,新建了近6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群,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同时,学校积极改革实践教学经费管理机制,规范经费管理环节。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情况,修订与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实践教学经费实行“分期预拨考核制”,每年度经费分两期下拨到各教学单位,学校对每期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对于挤占、挪用经费的单位,在后续管理中执行少拨或者停拨经费。通过对经费预算、使用的进一步规范,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
  
  7. 发挥酬金分配的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我校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的制订、修订过程中,以酬金分配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教学酬金分配原则是:加大对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集中实习等环节教学工作的分配力度;降低分散实习、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等环节教学工作的分配力度。从而引导师生多进实验室,多出校门。在课内实验的酬金分配上,不仅考虑实验分组数,还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实验安全、班级规模等因素。
  
  8.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为了使培养出的毕业生“适销对路”,学校在充分调研兄弟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就业、社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修订2009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要求各学院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培养目标,围绕“考研型、出国型、技能型”的“三个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要求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强调基础的训练和拓展,强化专业的实践训练,突出气象特色;在课内外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实践指导为平台、实体孵化为引导”的创业教育模式。
  
  9. 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首先,以实验室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定编、定岗、定责。为便于统一计算和考核,一名实验教师全年工作量定额(参照一般教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分别为204、272、306个标准工作量。其次,严格执行实验教师准入制度,以“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职事相符、人岗相宜、责酬一致”为指导思想,合理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通过定量测算工作量,对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较少的专业实验室,可以不设编制,实行教授负责,年轻教师或研宄生管理。再次,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高水平实验教师能引进来、留得住。最后,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譬如,学校借助承担中国气象局预报员轮训任务的机会,安排专业对口的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三个班的培训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实现“学员一助手一教师”身份的转变,从而提高他们的气象业务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10. 加快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随着高校近些年的迅速发展,教学管理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师资、场地、成绩、实验项目等诸多教学信息也大幅增加,这就要求高校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为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学校自主研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对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学科竞赛等项目的信息收集、传输、存贮和处理,进而支持实践教学管理决策和操作,使管理向规范化、网络化、持续化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社会支撑体系
  
  高校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毕业生能适应一定的工作岗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磨炼。但是,高校自身能提供的真实环境却十分有限,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磨炼,就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
  
  1. 社会应加强与高校合作,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大多数社会企事业单位来说,一方面,抱怨现在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工作上手慢;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紧张,工作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不愿意接纳实习生打扰它们的正常工作,即使碍于情面接纳实习生,也仅安排一些辅助性工作,而不会让实习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甚至,有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变成了高校观光、游览地。企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意义,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助高校做好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合作,企事业单位可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实验室、图书馆等丰富的资源,加强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可从实习学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专业人才,缓解招聘有工作经验毕业生难的矛盾;优先获得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与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单位知名度等。
  
  2. 国家应加强立法,改善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社会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仅靠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我国目前缺乏鼓励社会支持高校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政策法规,面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实际困难,多数地方政府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此外,政府也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缺乏监督高校的执行力。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出台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政策法规,改善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应出台更多的补贴、减税、优惠用地等政策,鼓励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
  
  四、结束语
  
  为了使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校应深入分析目前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探索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模式,更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和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史金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实贱教学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 教管理与研究。江苏南京210044)

上一篇: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教学管理的模式

下一篇:提高教学管理的服务质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