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教学渗透“孝”文化

发布时间:2016-05-31 11:5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把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使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传统的孝文化也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精华。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拯救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像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又何谈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孝,是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最应该领悟的,更是我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教育中的一大重点。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如何把孝渗透到教育中去,如何引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孝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是最好的途径,也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弘扬孝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员,不仅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领导学生弘扬孝文化。

 

中学生本身就缺乏对孝文化的积淀,同时也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因此,对孝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狭隘,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教师应该亲自引导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自身的孝文化去感染学生。

 

对于孝的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不能通过一味的灌输知识去获取,只能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从而获得。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增强语文教师对于孝文化的积淀和了解。因为只有自己懂得孝道,并且尽孝道,才能够去感染和带动他人去尽孝道。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留存的关于孝文化的事件了如指掌。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专题课堂,增加孝文化的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在教学《花木兰》这一篇文章时,可以开设关于孝的讲解课堂,从花木兰替父从军中所尽的孝道引申出更多关于孝的话题,让学生举例说出有哪些文章讲解的故事也是关于孝的,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由此提高学生对孝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孝的认识,更加培育了学生对于孝的认同,使孝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弘扬和发展。

 初中教学渗透“孝”文化

  二、注重孝的核心,坚持孝行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中学生都追求个性独立,思想也有了创新和开拓,但是其中有些中学生在某些道德滑坡现象的影响下,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和教师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当做理所当然,不知回报,甚至在做人处事中,只想到自己的感受,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全然不知道孝是什么。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孝的核心,坚持孝行的发展,特别是注重渗透孝文化,让学生领悟孝文化的精髓。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

 

而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孝是语文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孝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专门学习的平台,带领学生去挖掘孝文化的深度,加强学生对于孝的意识观念,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纠正部分中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健康成长。

 

  三、设置文化课堂情境,深入孝文化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素养和加深学生情感的最佳材料。语文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语文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与文本中的圣者、智者等交流,去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他们的智慧,进而体会他们的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课堂的氛围,设置适合的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的情感。比如在讲解《背影》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制作播放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能够利用视觉听觉等多方感官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将学生带入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中,深入地感悟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孝这一情感,让学生用心去感悟慢慢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尽孝。

 

综上所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应挖掘相关孝文化的知识,从课文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浓浓的孝道孝行,把学生引入其中,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孝文化的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陈友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4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下一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