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中学生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塑造与分性别教学

发布时间:2016-05-09 11:49

  体育教育根植于普通教育,但也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它以个人身体条件为基础,不断塑造着相应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促进了性别差异的形成,也使得女性在体育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分性别教学和混合教学均有其现实意义和弊端。体育工作者应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切换两种教学模式,以拓宽男性和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选择余地,更好地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一、体育教育与性别塑造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并乐意参与到体育课中。男生最不喜欢的是舞蹈课,而女生最钟爱舞蹈课。同样,对健美操的热爱也是女生多于男生。对一些男性老师的采访表明,女生在体育方面的弱势与男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坚韧性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男生来说,在大多数与体育相关的游戏和运动中,女生缺乏热情,更难激发积极性,应变能力和技巧性差,较排斥体育教育实践中的方式方法。考虑到舞蹈和体操,情况便截然不同。接受采访的男生认为,女生在体育活动中不如男生有竞争性,无法像男生一样尽情地略显粗野地参与其中,并且不愿意付出努力。男生只欢迎那些跟他们一样热爱此项运动并且技术尚可的女生参与其中。

 

不管是通过观察女生的自我表现,还是通过采访男生和男教师,都表明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技巧性和掌握相应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道德品质上的坚韧和勇气。即便是在女生的优势项目(如舞蹈和体操)上,老师也不倾向于认可女生的能力和技巧。

 

在大多数老师看来,女生是体育教育中的障碍。一些男性体育老师会将一部分女生纳入男生的队伍,但也仅限于那些在体育方面足够优秀的女生,因为她们才易为男生群体所接受。

 

由于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不积极表现以及男生和男性老师对女生的不认可,使得女生一直处于弱势,长期以往,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了相应的女性气质;而男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塑造了相应了男性气质。

 

  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反应促进了性别分化,而塑造而成的性别差异又导致了男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参与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会激发不同的身体反应。因此体育活动与性别塑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性别隔离

 

  既然体育教育与性别塑造互相促进,那么体育教育是否可以分性别教学,以此达到更好的性别塑造和教学效果?体育活动塑造了相应的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女生安静,柔韧;而男生热烈,强健。这些差异迫使教师根据性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中国一样,在很多欧洲国家,中学体育教育也是男女混合的,而芬兰的体育教育实行男女分开教学,成为一个有趣的个案研究。在一定年龄段之后(中学阶段),芬兰的体育教育实行男女分开授课的方式。五年级(1011)之前,男女生的课程设置并无不同。

 QQ截图20160509114834.jpg

五年级到九年级期间,体育教育必须考虑到男女生在身体发展和自我需求方面的差异,即应分性别教学[1]。分性别教学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为男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的差异做好准备,男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动机差异,男女生的竞争意识不同。

 

  三、体育教育中老师的性别隔离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体育老师的权威来自于身体素质的强健。男性体育教师有着天生的模范作用,即身体素质的有形资本和男性气质。

 

这种模范作用只为男性所有且不随年龄和身体状况而下滑。然而女性体育教师的权威则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状况的下降大打折扣,因此女教师需要在工作中隐藏自己的女性气质和年龄[1]。男性体育老师的技能普遍高于女性老师。

 

我们可能会怀疑女老师教男生的能力,但并不会怀疑男老师教女生的能力。如果让一个女性体育老师来教曲棍球、棒球、足球和篮球等球类运动,则其模范作用会大大逊色于男性体育老师。而且就性别塑造来讲,女性体育老师的女性气质可能并不会对男生的男子气概造成威胁,但男性体育老师的男性气质则会对女生的气质塑造构成威胁[1]

 

  芬兰体育教学中的分性别教学不仅是男女生分班教学,而且对教师的性别也有规定,限定男性教师教授男生,女性教师教授女生。体育老师的性别隔离和学生的性别隔离一样成为一种传统[1]。在一些以分性别教学为传统的学校,分性别教学并且限制女生只参与非接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护女生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2]

 

  四、结语

 

分性别教学有其长处,特别是在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明显的青春期,可以更好地控制体育教学的强度,从性别特殊性出发进行教育。但分性别教学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二分化和层次化,对男生的能力赋予更高的价值,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擅于球类运动的女生才可以和男生相提并论,这显然不利于女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样。混合教学有助于女生了解与男生在体育素质方面的差距,是一种向男生学习的机会,此时男生树立了一种模范作用,有利于男女生性格优势的互补。

 

体育教育应该致力于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经验,并且是愉悦的人生经验,应该充分考虑到女生的兴趣和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重新定位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改变女性一贯脆弱、依赖消极的形象。只有在体育教育中一改以往的思维模式(男性化的活动应将女生置之门外,女性化的活动应将男生置之门外),才能大大拓宽男性和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选择余地,也才可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江瑞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


上一篇:从共享到共生: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

下一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