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9 14:52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关系到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经指出: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教育技术学要发展和完善必须站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明确学科的体系和研究范围,因为学科体系的庞杂和混乱只能导致对教育实践指导的盲从。

 

  一、对教育技术学学科逻辑起点的认识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在学科自身理论建设和学科理论体系方面仍然非常薄弱,特别表现在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晰,这主要是源于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的错位。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沿用的国外的学科体系是根据实践经验产生的,而国内大多数的学科体系是受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约束的。另外,从教育民族性的角度出发,也决定了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多少应该具备一些本国的特征,这一点特别应该反映在本民族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学科的认识上。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外的体系融入我国的学术文化氛围当中,而不是原样照搬。对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定位不应该完全从实践领域考虑,要从学科性质和功能上考虑。

 

  认识出于价值上的需要,价值观在全部教育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必然受到教育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学科价值均源自教育这一大环境。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于教育的价值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其研究和实践必然是盲目的。

 

  教育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与教育之间的价值关系,而不是教育本身。教育的主体是人和人类社会。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因为个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而且离不开教育。由此可见,现代教育超越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价值属性是教育活动内在的、直接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所显示出的价值属性则构成了教育外在的、引申的价值,前者决定后者的方向、程度和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外化和验证,二者是教育价值统一体的两个发展阶段和层面,而并非是并列的或对立的两种价值属性。这就为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分类确立了内在的逻辑性标准及依据。

 

  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和关注点是如何利用技术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它是运用技术学的思想、手段、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技术,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系统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进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1]。因此,在当代开放的教育系统中,教育技术必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尺度,由此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系统内部结构及其与整个社会系统关系的历史性变革,这正是21世纪教育与社会演变发展的共同轨迹。

 

  价值是特定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而功能是基于这一主观性意义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作用。教育功能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实现。以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价值为逻辑依据来推导,最终我们建构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

 

  教育技术价值观念的变化、地位的提高和教育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都迫使人们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功能进行反思。教育技术学应该是类似于教育诊治学的一门学问。它的任务是从教育教学问题的表面现象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再利用现有的技术给出解决方案并观察解决效果以及进一步改善解决方案。它在实践领域中主要有两个作用:

 

  1、保证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具体化为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一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性;

 

  2、发现新的方法性要素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活动、教学技巧等。

 

  由此可知,教育技术的真正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即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哪些教育、教学问题需要解决?这些教育、教学问题是如何分类的?每类教育、教学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出现这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条件是什么?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段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些技术和手段源于哪些基础理论?使用这种手段和技术解决这类问题是否会带来其它的教育、教学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逻辑建构的学科体系无论是理论框架还是实际内容都将是现阶段教育技术理论的超集。

 

  二、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成形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分析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结构的目的主要是约束和规范学科理论研究,确定教育技术学的学术生长点和发展方向。

 

  ()基本思路

 

  通过前面对教育技术学学科逻辑起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教育技术学的认知,必须从这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或价值出发。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最直接最具体的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建构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基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一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这样一个假设。从这个角度出发,AECT94定义中所谈到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正是印证了这一想法。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分析、再设计,在必要时还要开发新工具,接下来是实施,实施就必然需要管理,最后通过评价验证效果和总结经验。由此可见,设计学是该领域的重点,它为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而应用与管理则为解决方法的寻找和实施提供了保证,属于工程学的范畴。

 

  对于设计学,我们是从教育、教学两个层面来进行划分的。教育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社会活动,凡是他人和自我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而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规范化、制度化的最严格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对教育、教学本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与教学是一个包含的关系,而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是教育在学校中的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设计学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必须从两个层面出发,一个是微观层面,从教与学自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是宏观层面,即利用课程进行宏观调控。但只有这两个方面还不够,无论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都会遇到方案的实施、技术的运用,这就带来了管理和评价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运用工程学的方法对这两个层次进行流程管理。因此,除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外,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中必须提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的有关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教育工程学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研究内容

 

  基于这种思路,综观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基本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三个方面: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三部分:教育工程学、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三个领域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虽然研究者的工作可以集中在一个领域,但他们也需要熟知其它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工程学研究的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流程控制及其控制机制,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决策、控制、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包括标准的制定。它面向的是教育技术的各种实践领域,利用系统方法解决源于实践领域的问题。教育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定义中涉及的利用、管理和评价范畴相吻合。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这两个范畴都是发展得最不成熟的”[2]。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管理在教育工程学中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但这里的管理不是一般的教务管理,而是教育工程管理,是对项目流程的管理监控。

 

  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研究的是设计原理和方法,是决策依据。我们把目标与方法性要素之间的关系称为设计原理。所以如果说教育工程学关注的是对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监控,那么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则更多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方法。教学设计从微观层面出发,主要探讨的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开发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来协调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与学生自身需求的多样性,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学设计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设计和评价,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和评价。它们在理论上各负其职,重点针对核心内容进行研究,但在实践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本质区别。

 

  下面分别对三个领域及其研究内容进行论述。

 

  1、教育工程学

 

  教育工程早在米切尔为《教育媒体传播和技术百科全书》撰写教育技术条目时就已经提出来了。其认为教育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和评价。

 

QQ截图20160218110309.png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中描述到:教育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不是某些人泛泛讲的什么培养人才的工程,而是一门技术、一门组织、管理各个层次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等)的技术。查有梁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一书中也提到教育系统工程,简称教育工程,就是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教育过程的控制评价等,进行研究、规划、组织、管理、经营、决策、评价,从而使教育事业高效率地得到发展,使教育机构的管理有效地得到改进,使教学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

 

  教育技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与人合作、管理多种多样的资源,还必然使用某些特定的技术或专业知识等等许多活动,因此,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本论文中所论述的教育工程学主要是指以工程形式出现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对解决教育问题进行工程管理。由此可见,教育工程实际上是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属于教育技术在范畴上的扩大具体说来,教育工程学这个研究领域包括五项研究内容:决策、流程控制、应用(利用)、管理与评价。

 

  (1)决策

 

  教育技术的学科功能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对于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就是抉择取舍或决定解决方案,当然有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显而易见,不必多加思考。但是对于重大的问题,抉择是否允当,将产生深远影响。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效益的大小。决策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各个方面,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始终。决策一旦发生错误,将会产生资源无谓的耗费,这些耗费绝非用管理方法可予以弥补。所以,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必须重视决策的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决策过程中的运用使决策过程增加了科学的成分,其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有统计技术、优化技术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但是他们只是决策者的决策工具,并不能取代决策过程。决策制定包括4个主要阶段:情报活动: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即探寻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②设计活动: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即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③抉择活动:在各种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④审查活动: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

 

  (2)流程控制

 

  项目管理的核心在项目控制,而项目控制的核心在对项目关键流程、关键要素和关键资源的控制,目的是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流程控制主要是根据项目计划和项目目标监督项目的进行状况,预测项目的未来,控制项目的进展,保障项目的执行工作正常进行。其作用不是为了保证计划一成不变的执行,而是将各种变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流程控制是系统化的步骤,需要一系列操作细则,效果也正是通过这些细则体现出来。项目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制定控制标准:流程控制要从编制计划开始,各项计划是流程控制的基本标准;②衡量执行结果:对实际执行情况的检查并与计划标准作比较,由此发现问题;③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之后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或重新修订计划,或重新调配资源,或改善管理方法等。

 

  (3)利用

 

  单纯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被合理地利用后才能创造价值。从历史上看,对于本领域中的实践者而言,利用这一概念意味着媒体的使用,但是这一范畴目前扩展到了知识的推广和应用,也包括发挥公共政策作为实施制度化的机制的作用。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很多,但就目前而言还主要局限在学校环境中,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利用教育技术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一个最突出的范例就是绩效技术,它是教育技术在企业、公司等非教育情景下的一个应用领域。

 

  (4)管理

 

  管理范畴是教学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许多教学技术人员应尽的职责。管理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4]。随着领域中的项目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就目前而言,这个研究领域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技术的管理,如网络化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另一方面是对具体项目流程的管理,如项目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等。由于一直以来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很少有人进行管理研究和理论建构,所以在教育工程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管理原则大都来自于商业管理。大体包括:项目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

 

  (5)教育工程评价

 

  评价对于教育工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其既通过描述反映项目流程的现实状况,又通过价值判断体现项目令人满意的程度。

 

  由于教育工程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所以教育工程评价体系一定要将与教育工程应用有着密切联系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机制、控制流程、资源管理、任务管理、信息处理等评价内容包括进来。对于教育工程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背景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各项背景内容进行的综合评价。包括物质条件、时间、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等;②过程评价:是阶段评价和全过程评价的统一,既包括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评价,又包括项目结束后,对整个项目流程进行的评价;③结果评价:对项目最终所取得的成果的评价,包括实践结果和理论研究结果两个方面的评价。

 

  另外,在教育工程这个研究领域中评价还应该包括标准的制定,如网络平台的标准。这是教育工程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实现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最基本的任务是寻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并深入研究这种充分条件的设计原理,其设计的本质就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教学问题出发,探讨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注重对过程模式的研究。有些人甚至将媒体理论等同于教学设计理论,从而影响了自身理论的研究。现在主要存在两种教学设计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注重策略式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注重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

 

  注重策略(要素)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讨论教学系统的目标确定、策略和模式的设计。用户解决教学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性要素是媒体、策略、模式。

 

  注重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讨论教学系统的目标、活动、媒体和环境。用户解决教学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性要素是活动、媒体、环境。就活动本身而言,它必然是模式或流程,但这种模式(可称为活动模式)是不单独存在的,特别不被看作是独立的设计单位,这种教学设计理论将注意力集中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的设计。

 

  从对这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分析中,我们总结出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

 

  (1)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是关于目标与教学策略、模式之间的关系,这符合前一种教学设计的理论倾向,以加涅的研究为代表。后一种教学设计的原理则是关于目标与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媒体理论

 

  确定基本的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主要的方面为媒体的选择。不管现有的教学媒体的复杂性和能力如何,这一过程在本领域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学媒体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递信息,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其研究内容都必须包括媒体理论。

 

  (3)教学设计评价

 

  从教学设计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教学设计的内核中必然包括对解决问题的预想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的部分,是教学设计成果趋于完善的调控环节。其实质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手段,对教学设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目前,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有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

 

  (4)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容器,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其中必然包括人机关系要素,所以在设计时也应该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

 

  (5)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前面三项研究内容是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所共有的内容。后面两项研究内容是注重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所独有的。与前一种教学设计理论相比,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更全面,这主要表现在对学习者分析方面发生的变化。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理论不仅仅从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而且把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和性格倾向也列入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中。

 

  3、课程开发

 

  关于课程是否属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领域的讨论,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意见最不统一的问题。从我们的问卷返回以及与专家交流情况看,有些教育技术专家认为课程开发不应该属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领域。他们都习惯于把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手段,即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从微观层面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是错误的,但在对各种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是单纯的从微观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只能使问题得到部分解决或缓解,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大家普遍探讨的关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教学能够真正因材施教的问题。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启发思路、循序渐进等等,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从而可以照顾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其实这样做是不够的,这只是从微观层面上也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来考虑,只是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从表面上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要从微观层面出发,也必须从宏观层面出发即从课程方面来考虑,比如,在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同时,使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可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单元。只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由此看来,课程问题必须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通过课程开发,做到对知识单元的设计具有可选择性,使学生不仅能够选择不同的课程,而且还能够在一个课程内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

 

  课程开发在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领域中,并不是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具体的编制流程。而是研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调整学生、教师与各种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等等。如果没有经过合乎科学原理的课程开发,那么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就可能受到怀疑。[5]”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实现着课程的精细加工及再生产和演绎。

上一篇: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

下一篇: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及其构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