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开放性题型解题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7 14:27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原有经验和知识而进行主动构建,学生主动构建、习得、生成知识,以获得学习愉悦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着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安徽近年高考语文试题,以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中的开放性题型解题策略。

 

  一、真题整理:历年真题,面面俱到

 

  整理安徽省语文高考卷,发现历年阅读真题中都存在观点、看法题,而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型缺乏重视,且答题模式不规范,偏偏这类题型分值最高,学生最易失分。为了让学生对这种题型有确切地把握、培养学生对此类题型灵活的处理能力。本文特以安徽省2011年至2015年历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为例,探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2011年真题选取的是小说体裁《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其中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属于见解题,分值8分,是阅读大题的最高分。2012年真题选取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往事(二)之八》,第14题第(2)小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是“是否”题,需要学生答出观点,分值4分。2014年选取的则是美国作家西格德 F. 奥尔森的《独木舟之道》,其中第13题“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也是属于观点题,分值6分。2015年安徽卷阅读选自张玮忠的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中的《蓑衣》,最后一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是看法题,分值8分[1]。

 

  二、深度分析:分析答案,灵巧应对

 

  以2011年第14题的参考答案为例,答案分了四个角度。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人物因素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情节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

 

  分析答案可知,答题的角度应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选择,而这种思路则是来自阅读文体的判断。此文属于小说,小说考查重点则是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时间、地点等构成要素。答案构思及组织方面,确定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突出表达出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和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情节更为曲折,使主题更加丰富,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式,但是为了避免答题僵硬化、模式化,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学会答题技巧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开放性题型解题策略研究


  三、策略研究:自主建构,快乐学习

 

  安徽卷语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最后一小题一般为开放性的观点题。设问一般要求联系全文与生活实际,说明解答时应以客观文本作为依据,再加之自己的观点以及文章内容和深层含义或中心思想及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教师在教授这个答题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领悟并组织答案,所以,这样的阅读解题思路适合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路进行指导。正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原有经验和知识而进行的主动构建[2]。所以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提升,还需靠教师的引导,只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动脑,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成长。

 

  (一)营造课堂讨论氛围

 

  正如王程峰先生提到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的,是先于我们认识客观存在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而言[3]。所以在阅读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试题的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也可以将参考答案呈现出来供学生研究,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思路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解题思路化“腐朽为神奇”。

 

  1.辩论课

 

  开放性的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规律可循。凡是问到“是否”、“同意与否”、“赞成与否”等类似要求学生亮明观点的题都需要学生点明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往往在做题初期被学生漏答。此时,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肯定存在“同意”与“不同意”之争。那教师就可以安排一场辩论课,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同时,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多种理解的题或是只能回答“同意”或是“不同意” 的题在辩论课上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只需要教师从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加以辩论,本来不懂的学生也会在辩论中理解答题的思路与方法。

 

  例如,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上,选文《一小时的故事》的最后一题就是“小说结尾写到,‘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你是否同意医生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一题有的学生答同意,有的则答不同意。在讲评时,学生提出异议。于是在课堂上就请“同意战队”与“不同意战队”进行“PK”。通过激烈的讨论,“同意战队”终于站在主人公马勒太太的角度上体会出是因为马勒太太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得知丈夫死而复生的绝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对女性的同情等方面的原因让我们理智的选择“不同意医生的观点”。最后,通过本次讨论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解题思路: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

 

  2.学生互讲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4]。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教书的目的,那么学生自己主动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5]。

 

  学生互讲这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代表在讲台代替教师讲解,以学生做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讲解,更贴近学生生活,也能从学生的这一相同年龄知识层面即类似的心理机制出发进行讲解,更容易被同学接受也容易理解。通过以上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构建,更是改变沉闷无聊的单纯的试卷讲评,用激烈的辩论课和生生互讲形式代替,氛围活跃,学生愿学,更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快乐学习。

 

  (二)培养学生知识生成能力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6],而且“知识的生成可以等价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与建构”[7]。所以培养学生知识自我生成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

 

  1.积累整合,交流共享

 

  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教师要强调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以填补其记忆盲区,并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不停地强调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及时复习,从而将知识化为无形,形成学生自己建构并生成的独到的答题技巧。

 

  无论是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探索出的解题方法都要乐于与同学分享。高考冲刺阶段,自己往往会钻牛角尖,明明简单的问题非要复杂化,问一下同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冥思苦想好几天也不得解。这样的情况在冲刺阶段特别是压抑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遇到。现阶段,学生问题也是如雨后春笋,于是学生会不停地“探访”老师办公室,往往,这时候学生问的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教师解决后就要在课堂上单独讲一遍,以免遇到类似问题的同学错过解答的机会。

 

  有新成果新发现就要交流共享,小小问题的碰撞总会擦除知识的火花,总会豁然开朗。作为教师,也要和同事交流心得,共同处理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模糊点,对此类题型观点拿捏不准的就更要交流讨论。

 

  2.实战演练,活学活用

 

  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的办法。

 

  探索解题思路只是打开了学生解题的第一步,前者提到针对阅读开放性问题的解题,首先要从题型的特点出发。然后,我们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探究。再者,就要触类旁通。正如前文中提到《一小时的故事》解题思路,我们可以用来解答更多类似的题目: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这就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开始。同样,这样的模式也适用于诗歌阅读、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文学体裁的各类问题。

 

  总结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题型由于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往往不给予重视,偏偏又是安徽卷每年必考题型,也是分值最高的题型,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期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学习解题步骤和思路,将自己与知识融合,灵活运用,快乐备战。

 

  作者:卢娜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上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