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8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重视创新能力的今天,如何实现由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培养创新能力;方法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一些感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苦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windows窗口操作》一课中,认识窗口、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要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windows的窗口中的各种按钮、工具栏等设计成各个零件部件,然后让学生分两人一组拼成一个windows窗口,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得又对又准。
要做好这个拼图,首先得认识这些零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操作,因此,在拼图之前,以"我的电脑"为例来探索学习,先让大家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等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再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想快速知道其中的奥妙,每组同学都投入到了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去。在通过观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于动态活动中,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教师应创设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授课,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你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刚开始,同学们回答得小心翼翼,怕其他同学嘲笑、老师批评,不敢大胆地想象,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地描述自己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在同学回答“将来的电脑应该是更有灵感,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后,笔者赞扬了这位同学的“作品”,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同时笔者引导他们结合现实进行想象、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把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联系实际,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如,元旦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新年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学校宣传部要进行班报评比,让学生

制作板报等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既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差,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常造成学生事倍功半或制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设计网页时,文字和图片的定位,如果没有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整体的规划,操作时来回进行修改,以至事倍功半;又如制作板报时,一些学生只是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拼凑在一起,制作的板报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但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画画、制作通知、表格、板报等都要强调方法和过程,这也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设计新年贺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规划,考虑以下问题:
贺卡要表现什么主题?
为体现主题,需要选用哪些文字?哪些图片?
文字与图片的位置如何?
纸张是纵向使用还是横向使用?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把教给学生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经过长期的磨练,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5.创设环境,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如学习制作网页站点内容时,就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网页作业:《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这是一个范围很大很宽的题目,对于一般情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有了网络的支持,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有时候,越是难度大的题目,越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便开始着手准备了,他们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的素材,或者自己完成,或者自由组合小组完成,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协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后,从网上获取材料,并选择有对他们的课题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加工,精心组织材料,一切都有条不紊。丰富的材料,开阔的视野,使学生有的想,有的写,网页内容不仅充实,而且有深度。学生的作品在网上发表后,可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考意见,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和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共同修改,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以上便是笔者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方法的阐述。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去创新,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创设环境,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上一篇:探析多媒体技术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