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文本感悟 提高实效

发布时间:2015-12-17 10:17

摘 要:

关键词: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能有所收获,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讲求高质量的课堂效率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

  一、向自读感悟要实效。

  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那么怎么向这一节课要质量呢?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渐渐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向整体感悟要实效。

  阅读感悟要忌琐碎。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如窦桂梅老师所说的,嫦娥很美,可是你把她肠子肚子剖开了她还能美吗?因此,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居士娟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刘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三、向文中关键词感悟要实效。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

  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教师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师:为什么要“研读”而不用“阅读”呢?

  生:“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证、补充。

  生:我觉得从“研读”一词能感受到司马迁写《史记》的认真与投入,他要写出一部让世人称颂的著作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我觉得这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认真的态度,更能联想到《史记》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是与司马迁的研读分不开的。

  ……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不仅了解了文字直接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司马迁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为后文理解司马迁用生命著成的《史记》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向深入比较感悟要实效。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如《蜗牛的奖杯》一课,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形象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是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让学生比较蜗牛前后两次不同变化,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向画画感悟要实效。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感悟文本。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把握。许多时候,学生的“信手涂鸦”,其效果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好得多。

  总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

上一篇: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以趣激思 以思质疑 以疑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