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救与互助能力问题和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17—02
  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本课题主要对长春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随机调查,并做了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并做了进一步探讨。现将结果及对策做如下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针对长春市5所高校(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问卷涵盖了环境适应、社交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就业及网络使用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别到各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每所高校200份,总计1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23份,有效率占92.3%。
  二、结果
  1.大学生环境适应情况:被调查的923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以及学习模式,适应期大概在半年左右,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学表示适应大学生活需要超过一年甚至不能适应。在参与聚会活动的调查中,有一些同学表示不愿意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公共聚会。因此可以看出,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融入新的集体仍有障碍存在,这需要我们积极做出干预及引导。
  2.大学生社交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与朋友出现矛盾时,基础年级(大一、大二)有52%的学生表示会采取主动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部分同学甚至表示可能采取冷战的方式淡化矛盾。而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则表现相对积极,有近61%的同学愿意主动和解。因此,年级以及社交经验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对专业及就业的认识:在调查的四个年级中,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表示喜欢,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同学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专业,其中喜欢目前所学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是自己填报的志愿。因此,自己是否填报志愿也是影响大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的深入接触及认识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在就业方面,自己填报志愿的同学大多数表示对就业充满希望。因此,家庭成员应给予支持,摒除强加思想给孩子的传统观念。
  4.网络使用心理转换: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是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机构,但是学生对学校资源的利用不足这一现象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充分显露出来。有近62%的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很少有学生在遇到压力或心理问题时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而且我们发现大学生在网络使用方面大多只是打发时间、聊聊天或者结交一些朋友,对网络的使用不尽合理。基于此种情况,学校可以改变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形式,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中心[1],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心理课程学习方面,有73%的学生会选择学习心理方面的课程,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选择该方面课程,但关于学习心理知识的动机,很多学生(64%)是为了赚取学分。由此看出,大学生心理自我救护及互助意识亟待提高。
  三、讨论
  1.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工作之一,保持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体训练与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创作剧本与参演过程中体验不同人物的角色,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心理情景剧取材于生活,具有观赏性,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视与重视。因此,我们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大学是一个促进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平台。
  2.关爱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群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狭义的代表性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关爱有特殊困难的学生[2]心理发展过程势在必行。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庭情况,对经济困难、家庭结构功能失调、身患疾病或残疾等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跟踪了解,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给予相应帮助。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各大高校也已开设心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向学生灌输心理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但如何学会通过自我调适解决问题,逐渐改变其固有认知,增强自我心理防护意识及互助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但是,高校心理课程的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选修课形式讲授(非心理学专业),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取学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缺陷所在。因此,仅仅开设课程是不够的,在教育中不断渗透给学生自救及互助的观念才是重要的。改变授课形式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3]将是对广大莘莘学子最有益的举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重视的学生工作之一,而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建设的主要服务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经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并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这就失去了心理咨询室设立的价值,在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干预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因此,高校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强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微电影、多媒体以及专栏板报[5]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
  4.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但是,网络的多样化也使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受到威胁。因此,为实现网络心理扭转的新形式,我们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交流媒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心理。并且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较传统的心理咨询室相比有很多优点,如网络交流简单 、方便、快捷,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轻松与外界联系,使部分不愿意或不方便到心理咨询室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帮助。在网络交流中,学生压力相对较小,更易敞开心扉,有利于教师获得有效信息,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思想。同时,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还增添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两种模式的交流形式,增强了学生自我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和为共同健康而努力的目标,最终逐步实现由心理自救向互助方向的转变,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岩,刘方方,王旭飞.辽河油田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调查报告[J].校园心理,2011(10).
  [2]薛静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07).
  [3]杜国辉.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上一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中的问题和策

下一篇:高校体育文化提升路径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