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发展定位与实施的几个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0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和应用。创新教育需要在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进行实施,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院校创新教育的体现,也是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援。
  一、创新教育的定位
  (一)创新教育认识层面定位
  对于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许多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有助于创新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
  1.创新应面向所有学生。创新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不是只有智商高的学生才有。但创新和智力有相同之处,即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对这种能力进行保护和培养。教育既能对创新起到一种推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所以创新教育应当具有全面性,应当面向所有的学生。
  2.创新教育的综合性。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候,创新就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对于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即创新的精神。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比单纯进行智力活动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创新教育具有综合性,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提升。
  3.创新的双面性。创新并非全是正面的效果,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创新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也并不是现代教育的全部,现代教育必须致力于将多种因素进行整合,需要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创新能力,将创新精神用到正确的工作中。
  (二)创新教育目标层面定位
  创新是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进行的深度教育,对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可以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特征,体现了个体创新的态度。从意识方面来说,创新意识是一种倾向,是个体追求新事物的一种心理体现。个体往往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当这种追求表现得稳定以后,就形成了个体的精神文化。从情感方面来说,创新精神是个体内部的心理体验,其在得到加强以后,就成为了创新的动机和理想。个体需要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平和的心态。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创新的显著特征,能够在创新活动中体现个体的水平与技巧。这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思维上。创新思维是个体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灵活、发散、敏锐的特征。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活动上,创新活动体现在实践层面。个体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并且需要在面对错误和困难时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终将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二、我国地方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专业化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标准化,重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学科前沿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不到发展,学术视野不够宽阔,对待问题的应变能力不足。而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被动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单向传输专业知识依然是多数院校主流的教学手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事业,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锻炼。
  (二)师资缺乏创造力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资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不同学校间教师的交流也不够,这就造成了教师创造力缺乏的现象。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大部分教师往往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高创造力的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教师创造能力有限的制约,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等方面得不到正确高效的指导和培养,也容易造成创造能力发展缓滞的现象。
  (三)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局限性。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设置重点主要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对能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造能力的课程设置不够。少数培养创造能力的课程往往被设置在选修课上,这不利于学生系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鼓励,会逐渐习惯于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三、对国内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改变创新教育理念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人才必须具有适应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的综合能力,这也对大学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实施全面的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情境的适应能力,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是大学教育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首先,这样可以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避免出现过多的教师是毕业于自己学校的现象,这样经过不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氛围的交叉,可以深化创新教学的理念。其次,应该制定长期的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计划,通过开展不同院校的交流学习以及多种方式的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
 (三)坚持创新教学的深化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老化、局限于课本、脱离实践等现象依然存在于当前高校的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可以在理论教授中为学生介绍多家观点及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对基础内容知识进行筛选,不仅要筛选出最基本、核心的知识,还要能够对学科的前沿内容做出反映。另外,还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大规 模的调整,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适当减少专业的种类。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课程选修以增强统观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文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是要对专业课进行优化,在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通过跨学科的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进行深层学习的动力和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3.改革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应当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讲解,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主动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人才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对创新型个性的培养和保护。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的大学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因此探索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完善科学的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创新教学环境,才会有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助于学校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亚萍,徐勋倩.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317-318.
  [2] 朱正国,朱桃杏,王道远.工科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2-23.
  [3]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82-185.

上一篇:台湾技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路径方法

下一篇: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