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

发布时间:2015-07-28 18:36

 我国外贸产业自1978年起步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增加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外贸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柱,这意味着市场对高质量的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仍然紧迫。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外贸经济带来巨大影响,2009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与实施,我国面临新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低附加值的产品已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外贸企业亟待转型升级。[1]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商务类专业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浙江省嘉兴市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嘉兴市外贸进入高速发展期,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以外,每年增速均在23%以上。“十二五”以来,该市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基本平稳。2012年出口196亿美元,是2001年22.17亿美元的近9倍。同时,外贸对经济贡献度也不断提升,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从2001年的44.8%、30.4%增长到2012年的62.9%和42.9%。2011年,政府制定出“十二五”规划,推出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新举措,要求企业内外连动实现转型升级,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和贸易方式,产业和贸易不进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强进出口竞争力。
  二、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新变化
  (一)外贸主体队伍不断扩大
  据浙江省嘉兴市商务局统计,本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从2001年的555家,发展到2006年的2100家,2012年末达到4354家。而企业结构也实现了从外资企业主导到内资企业为主的转变,2006年,内资企业数量首次超越外资企业,到2012年末,内资企业为3105家,已是外资企业1249家的2倍多。外贸企业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对外贸商务类人员的需求也会更大,除了专门从事外贸经营的公司以外,国内企业的一些驻外办事机构、外资企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商务类人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后5年内,国际商务类人才缺口将超过100万。[2]
  (二)贸易伙伴不断增加
  浙江省嘉兴市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美日仍占据主导,但东盟、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市场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06个,对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占全市比重为58%,比2006年下降7.7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15.6个百分点。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使国际贸易研究对象不断拓展, 会出现许多新领域、新课题、新理论、新原则等,这些都会对商务类人才的岗位提出新的要求。[3]
  (三)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2011年,我市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94.3%,超过世界贸易制成品出口平均占比70%的标准,同时还超过欧洲等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78.4%的水平。服装及附件、纺织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箱包等是我市出口主要商品,从2007年起,机电产品超过服装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延续至今,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32.3%。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这就使得我国一些原本比较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另外,在世界制造生产链中,我们往往只能参与到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环节,处在对应价值链的末端。就相关外贸企业来讲,结果就是利润率低,对特定市场的某些环节依存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低等。因此,我们得到的仅是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及少得可怜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不利于产品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国外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优化。[4]
  三、目前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
  《国家商务部关于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重视外贸人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贸人才发展环境。适应人口素质和结构变化,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配置、企业自主用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加强开放型外贸人才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外贸职业教育,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外贸企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支持员工踊跃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大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加快培养多双边外贸谈判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下一步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上,要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培训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由此可见,外贸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熟悉WTO规则和国内外市场运作的人才缺乏
  自2001年加入WTO到2012年年底,嘉兴市共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91起贸易救济调查,直接涉案金额近17.7亿美元。嘉兴市紧固件、服装、经编、木业等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较高,易成为“两反一保”调查的重点。而自2011年开始,贸易摩擦涉案产品逐渐向新兴产业延伸,如欧美对我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对该市光伏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嘉兴市遭遇贸易摩擦的发起国也更多地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国家频繁对我出口产品发起调查。这些状况势必会影响到浙江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而在浙江外贸企业里,熟悉WTO有关法律规则,懂得相关国际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人才十分紧缺。
  (二)制单、跟单、外销方面的外贸技能型人才缺乏
  据测算,我国外 贸直接带动就业超过8000万人,其中60%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2010年与外贸直接相关的海关税收达1.25万亿元人民币。5年累计进口高新技术产品1.6万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目前,社会上紧缺的是应用型商务类人才,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据调查,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员等,这些岗位都要求持有上岗资格证。[5]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的需求缺口更大。[6]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现有外贸公司近5000家,跟单、货代、报关等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商务合同、申报、运输等外贸环节的技能型人才格外紧缺。
  (三)双语复合型人才缺乏
  外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通过调研发现,商务类的绝大多数岗位明确提出应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即“听和说”的能力。其次是阅读,还有应具有外文写作和翻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岗位提出不止一项语言技能的要求。除此之外,商务类高技能人才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基础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2.专业知识,如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保管、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3.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国际贸易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适应外贸业务岗位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完成外经贸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一般的外经贸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国际贸易高级实践能力,包括对自己和本部门外经贸工作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应用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
  因此,既熟练掌握英语、德语等语种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能够与中亚、中东国家对接、沟通和交流,精通中亚、中东各国语言,熟悉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还熟悉这些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外贸企业竞争的核心。
  四、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针对浙江省嘉兴市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政策导向、项目引领,寻找提高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与区域外贸产业相对接,拓展产学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外贸类专业与嘉兴市外贸产业相对接,课程考核标准与岗位考核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和外贸相关流程相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接,传统的教学班与现代学徒制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拓展产学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创新产学合作新机制,积极推进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工作、学生操作外贸真实业务”的“工学交替、叠加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9月,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拓展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模式,给外贸类专业、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长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引起入校的“校中场”——嘉兴市澳杰进出口有限公司,并由其牵头联合16家中小型外贸企业组建了澳杰商业联盟,构建了在心智积累的基础上,“校中场”中熟悉工作流程和要领,“澳杰商业联盟”里形成职业素质和技能,校企协同实现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2014年6月,以澳杰商业联盟为基础,建立了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具有资产纽带的产学研共同体——澳杰联盟外贸学院。企业入驻,教师参与,建立11个外贸实战工作室,实施“双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围绕外贸类核心岗位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加强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的关口前移,富有成效地参与创业创强活动,在职场化的场所中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基于“工学结合”,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生产流程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与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实现“双合一”,即“课堂与实训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7]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学生基本商务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实施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顶岗实习能力。
 (三)基于“教学做一体”,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岗位的对接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纽带,校企联手,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基地是企业的外贸部门,承接企业外贸业务,同时也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参与企业生产环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全面、系统、规范地操作整个外贸流程,完成外贸业务,从而掌握各国际商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
  同时,根据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遵循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以企业外贸活动的全过程为基本框架,结合专业的特点,构建真实、可操作的实训体系,使实训内容更加完整,实训环节紧密衔接,实训领域得以拓展,实训资源实现共享,走进实训中心,如同走上企业岗位,真正进入工作角色,实现与生产岗位的对接。
  (四)基于“专兼结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对接
  依托实训基地,发挥基地人才交流优势,提升商务类高技能人才教学团队水平,实现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进学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学 校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学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和途径,建立一个教学水平高、实践科研能力强的“双素质,双结构”的教学团队。在现有科研、教改水平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嘉兴地方外贸企业和行业,共同探索培养能适应嘉兴当地的外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商务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李霄,丁跃进.后金融危机时期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经济纵横,2011(5).
  [2]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
  [3]冯国峰,俞学伟,刘永元,韩如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个体特征与外贸岗位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0(11).
  [4]丁劲夫.论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环境的新变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
  [5]郭薇.转型升级下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6]黄茜.新疆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3(1).
  [7]魏玉芝,张丽,逄晓彤.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8).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策略

下一篇:民族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策略创新机制